拿起来就用的心理学,麦田法则: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
心理学是一门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是一门让人变得更聪明的学问,也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问。不过,要想利用好心理学,必须有一个前提:你得了解心理学。正如我们常说的,要“行”,必须先要“知”。“行”和“知”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只有先“知”,才能后“行”。从这一点上来说,要想把心理学当成一种工具,拿起来就用。
——社群营销咨询【 白砖家】
拿起来就用的心理学,麦田法则: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当需要你作出选择时,时间越长,效益越低。——苏格拉底
【理论解析】
麦田法则来自于苏格拉底的一次实验:苏格拉底让他的学生到麦田挑选一穗麦穗,并且声明,这一穗麦穗是全田最好的麦穗,每个人只有三次拔穗的机会。于是这些当学生开始穿过麦田去寻找,刚开始找到一穗的时候便拔下来,随即又看到更好的拔了下来,就这样三次机会很快用完了,走到麦田尽头的时候大家都是两手空空。于是苏格拉底说:最大的麦穗就是我们进入麦田时看到的第一穗麦穗。事物的特性是通过比较得出的,任何事物都只有更好的,没有最好的。如果你想获得最好的东西,那么你永远也不可能成功。
其实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完美主义之人,总是在寻找最好的东西,在他们心目中,只有最好的才能满足。很显然,这些人几乎每次都会失败,即便暂时成功了,也会因为有了更好东西的出现而走向失败。这就像我们平时逛街购物一样,看着这个不错,那个也不错,心想自己一定要买最好的。等你买完自认为是最好的时候,你会发现,身边还有很多东西比你买的还要好,甚至好很多。
这也就告诉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很多东西,我们只能选择更好的,而无法选择最好的。
【操作务实】
父亲给孩子带来一则消息,某一知名跨国公司正在招聘计算机网络员,录用后薪水自然是丰厚的,还因为这家公司很有发展潜力,近些年新推出的产品在市场上十分走俏。
孩子当然是很想应聘的。可在职校培训已近尾声了,这要真的给聘用了,一年的培训就算夭折了,连张结业证书都拿不上。
面对这个两难的选择,孩子犹豫了,他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了解到孩子的困境,父亲笑了,说要和孩子做个游戏。他把刚买的两个大西瓜一一放在孩子面前。让他先抱起一个,然后,要他再抱起另一个。孩子瞪圆了眼,一筹莫展。抱一个已经够沉的了,两个是没法抱住的。“那你怎么把第二个抱住呢?”父亲追问。
孩子愣神了,还是想不出招来。父亲叹了口气:“哎,你不能把手上的那个放下来吗?”孩子似乎缓过神来,是呀,放下一个,不就能抱上另一个了吗!孩子这么做了。父亲于是提醒:这两个总得放弃一个,才能获得另一个,就看你自己怎么选择了。孩子顿悟,最终选择了应聘,放弃了培训。后来,如愿以偿,成了那家跨国公司的职员。
【运用要点】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就是充满了选择性,几乎每一天我们都在选择中度过,从这一点来说,生活与其说是拼搏着过,不如说是选择着过。我们只有做好自己的选择,才能走向成功。正如案例中那个孩子所遇到的情况一下,面对两难的局面,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选择更好的那个,而不是去追寻最好的第三个。因为最好是虚无的,不现实的。
那么在面临选择的时候,我们该如何才能选择到更好的那一个呢?
1.深入分析两个选择之间的优劣势。
既然要选择更好的,那么就应该辨别出哪个才是更好的,这就需要我们对两个食物进行深入地分析,以便得出它们身上的优劣势。比如案例中的男孩所遇到的困境,就应该将“继续培训”和“前去应聘”的优劣势一一摆出来,看看哪一个优势多。
2.不要追求完美主义。
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东西,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你一味地追求完美主义,最终只能有一个结果:两手空空。要记住一点,你心里所想的并不一定能在现实当中得到,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寻找那些更加接近于我们心里的东西。
3.明白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如果你连自己想要什么都没有弄明白的话,你如何去选择呢?失去了目标也就无所谓道路了,同样也就无所谓哪条道路好,哪条道路不好了。换句话说,只有我们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我们才能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寻找更好的、更加适合自己的那一个。
4.懂得满足,善于给自己减压。
只有善于自我满足的人才不会钻牛角尖去寻找所谓的完美,要知道,满足自己的某种欲望有很多种选择,我们没有必要选择那个最好的,只要能达到目的即可。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要解决肚子饿的方法有很多,米饭、馒头、菜肴。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非得要去追求满汉全席呢?
【生活智慧】
很多人一直觉得只有善于追求最好的,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其实不然,改变命运的方式并不是“完美”,而是“更好”。我们不能奢望一下子就站到山顶之上,而只能从山脚一步一步往上爬,一步一步追求更高的高度。这就是麦田法则要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