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网游,心理医生开“良方”,老师家长都该看看!

文 / 保健时报
2017-09-30 18:16

孩子沉迷网游,心理医生开“良方”,老师家长都该看看!

孩子沉迷网游,心理医生开“良方”,老师家长都该看看!

游戏,虚拟世界里的海市蜃楼

如何让我不爱你保健时报记者 楚超 实习记者 夏淼

受访专家 郭力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身科主治医生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中级心理治疗师

西安淬心心理工作室资深心理咨询师

有一位父亲,带着女儿去网吧,因为专注打游戏把女儿弄丢了;有一位丈夫,因为沉迷游戏无心工作,家庭事业双双亮起红灯;有一位年轻人,在网上连续“战斗”几天几夜,进了医院的重症监护室。有很多孩子,因为游戏成瘾学业荒废……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可是为什么明明知道游戏成瘾的危害,却还是沉迷其中?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奥秘呢?我们是否对此束手无策呢?

揭秘游戏满足了什么心理

孩子沉迷网游,心理医生开“良方”,老师家长都该看看!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身科主治医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级心理治疗师、西安淬心心理工作室资深心理咨询师郭力向记者揭露,每款游戏的设计,几乎都有心理学家的参与。游戏设计师会把吸引人的点设置在游戏中,还会迎合不同的心理需求设计游戏,这些游戏都能牢牢抓住游戏玩家的心。

打游戏满足了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需要。从本质上讲,这是一种自我认同感的满足。郭老师介绍,打游戏主要满足了游戏玩家以下四种心理。

猎奇心

“游戏让我为了探索未知不断努力”

人总是本能地对未知的结果好奇。在郭老师曾做过的咨询中,有位高中生曾玩过一款与“性”相关的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每通过相应的关卡,都可以脱掉女性人物的一件衣服。这款游戏满足了未成年人对于性的好奇心。过关从易到难,过程循序渐进。游戏玩家为了满足好奇心,必须要一关一关地过,游戏玩家越玩越想知道后面展现的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成瘾。

成就感

“游戏中的成功来得容易且快”

被夸赞是人本能的需要,很多游戏的交流功能迎合了人们被肯定的需要。当游戏打得好时,很容易获得礼物、掌声等来自他人的肯定。游戏玩家在一些自己擅长的游戏中经过一阵厮杀之后,甚至会产生一统天下、横扫武林的感觉。

这种成就感在生活中很难得到,在游戏中却可以在短时间内轻松达到。但郭老师表示,这种成就感多是虚假的成就感。

满足感

“为完成目标,我斗志昂扬”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取得进步的过程是缓慢的,在成长的过程中,批评和建议常比赞扬多。而在游戏中,升级、获得肯定比起现实生活中要容易得多。升级在游戏玩家的内心,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他们会自发地、努力地完成游戏任务。难怪很多网瘾少年的家长感慨:孩子要是把玩游戏的劲头用到学习上,那真是了不得了。

掌控感

“我的游戏我做主”

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的人没办法控制自己的生活。学生要听老师、家长的话,职员要听领导、客户的话。而打游戏时,手机、电脑在手,玩什么、怎么玩全凭自己决定。只需要点击鼠标、敲打键盘就可以指点江山。这种生活中得不到满足的控制权让许多玩家欲罢不能。

双刃剑披着天使外衣的魔鬼?

孩子沉迷网游,心理医生开“良方”,老师家长都该看看!

游戏打得好的人往往智力水平较高,他们是因为打游戏才更聪明吗?郭老师说,其实这样的人本身就比较聪明,如果他们没有沉迷游戏,或许会发展得更好。这把双刃剑,是有利还是有害,全看游戏玩家如何把握。

1适度可放松身心,过量则损害健康

当感到疲惫,作业或者工作进行不下去,甚至感到厌倦时,需要用其他活动来调剂自己的状态。此时,打游戏能把游戏玩家从现实社会的疲惫、苦恼、失意中转换出来,暂时不必去面对。

“鼠标手,键盘肘,头晕眼花手总抖。”这大概是游戏成瘾玩家的真实写照。轻则近视,重则猝死,不是耸人听闻。最近一则题为《王者荣耀玩了半年,23岁小伙突发心梗》的新闻,让人们知道,死亡离游戏玩家并不遥远。

2合理可开发智力,沉迷则影响生活

好的电子游戏对未成年人的大脑发育有积极的作用。玩游戏时,时刻提防敌人出现,注意力紧绷,还得快速决定策略。这些快速的眼手训练、刹那间做决定的需求都会锻炼大脑的神经系统,训练周边视觉的敏感度及反应能力,增强未成年人大脑的灵活度。

当人游戏成瘾时,一旦离开游戏,甚至无法正常进食、休息。这对于任何人,后果都是可想而知的。很多家庭因为子女或夫妻一方游戏成瘾最终破裂,游戏成瘾者也为社会埋下了不安定的炸弹。

3适当可拓展交际,过度则社交受阻

郭老师说,她的儿子曾喜欢打游戏。队友来自五湖四海,年龄从16岁到45岁不等。开始郭老师很担心儿子被骗,但是渐渐发现当儿子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困惑时,一起打游戏结识的朋友会帮助他分析。一些需要团队作战的游戏,在玩的过程中可以结交新朋友,巩固老朋友。

需要注意的是,游戏中的虚拟社交始终有别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社交,游戏中的社交不能代替现实生活中的社交。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常玩游戏,很少跟父母或身边的人沟通,慢慢会形成孤僻的性格,不愿与外界的人接触。而此时,他就会更加愿意在游戏中填补社交需求,从而使网瘾更重。

疗法“我能为网瘾者做点什么?”

孩子沉迷网游,心理医生开“良方”,老师家长都该看看!

“我的儿子、我的老公有了网瘾,我能为他做些什么?”这是郭老师经常被患者家属咨询的事。

帮助网瘾者的前提是判断其是否构成网瘾,有三个判断标准。一是连续一个月以上每天上网时长超过6小时;二是个人快乐感依托于是否玩游戏,游戏是否胜利;三是不能打游戏时出现躯体不适症状,如精神低落、注意力不集中、食欲不振、头痛、烦躁不安等。如果按照以上标准判断,对号入座了,建议试试以下疗法。

1认知行为疗法

首先不要责怪成瘾者,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与成瘾者推心置腹地交流,理性分析打游戏的利弊,进而改变成瘾者对游戏的认知。

2逐步脱敏疗法

在戒除网瘾的过程中不可急于求成。可以逐渐减少成瘾者的上网时间,循序渐进,并根据孩子的完成程度进行奖惩。

3替代转移疗法

父母多陪伴孩子开展积极健康的活动,外出旅游、爬山、跑步、打羽毛球、健身都是不错的选择。

4疼痛烟雾疗法

在游戏成瘾者手上放一个皮筋,当有打游戏的念头时就拉动皮筋,用身体的疼痛来转移网瘾。

编辑 || 夏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