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来就用的心理学,晕轮效应:想了解别人,有哪些好的方法呢?
心理学是一门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是一门让人变得更聪明的学问,也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问。不过,要想利用好心理学,必须有一个前提:你得了解心理学。正如我们常说的,要“行”,必须先要“知”。“行”和“知”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只有先“知”,才能后“行”。从这一点上来说,要想把心理学当成一种工具,拿起来就用。
——社群营销咨询【 白砖家】
拿起来就用的心理学,晕轮效应:想了解别人的全部,有且只有以下三种方法要想看清一个人,就要扯下他的光圈。——爱德华·桑戴克
【理论解析】
晕轮效应又叫光环效应,是指某人或某事由于其突出的特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忽视了其他的心理和行为品质。
即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会因为某个人突出的特征而随意和给对方下结论。比如我们看到对方身上有一个突出的优点,我们就会被这个优点所迷惑,认定对方是一个完美的人,身上几乎没有缺点;
同样,如果我们看到对方身上有一个明显的缺点,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以为对方身上没有任何优点,他就是一个十足的坏人。很多时候我们会对自认为熟悉的人大吃一惊:原来他是一个这样的人,我以前怎么就不知道呢?其实并不是你不知道,只是你仅仅看到了他最为突出的一面,并没有看到他的全部。
所以,在真正了解了这个人之后,你会觉得非常不可思议……这就好比我们站在一盏灯的前面去看灯后面的东西,我们只能看到灯光,却看不到灯光后面的东西。因为我们的眼光被灯光给挡住了,甚至眩晕了。
在人际交往,一旦陷入“晕轮效应”,将会给我们的人际关系带来两个不便之处:
(1)难以真正了解对方,以偏概全。
(2)难以客观、公正地评价对方。
因此,在人际交往过程当中,我们要懂得坚持客观、公正的评价,全面地去了解对方,这样才能真正正确地解读对方,给自己一个全新的认识。
【操作务实】
19世纪俄罗斯伟大的诗人普希金从七八岁就开始写诗,一生写下了大量的不朽诗篇,被尊为“俄罗斯文学之父”。遗憾的是,这位富有天才的诗星,仅仅活了38岁。而他的死,是与他的爱情悲剧联系在一起的。而之所以出现爱情悲剧,就是因为普希金陷入了爱情的“晕轮效应”而不能自拔。
普希金的爱人娜坦丽,出身贵族,善于交际,外貌漂亮出众,有“莫斯科第一美人”之称。他俩喜结良缘,真可谓“郎才女貌”。许多人为他有一个天仙般的美丽妻子而羡慕不已。
然而,不幸也就在这里。因为,普希金之所以娶娜坦丽为妻,爱的是她的漂亮的外貌;而娜坦丽之所以愿意嫁给普希金,是因为他有金钱和声誉。至于他们之间的思想、志向、道德、情操,那简直是天壤之别。普希金致力于俄罗斯文学事业,娜坦丽却一味追求着跳舞、交际、陶醉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而对普希金孜孜以求的文学事业却丝毫不感兴趣,不管也不问。
当普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她总是捂着耳朵说:“不要听!不要听!”相反,她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舞会,普希金为此丢下创作,弄得债台高筑,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使一颗文学巨星过早地陨落。在普希金看来,一个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贵的品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也正是这一点,让普希金在面对爱情的时候,被娜坦丽的美丽所迷惑,最终失去了自己的判断和分寸,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运用要点】
在普希金的心目中,漂亮的女人就一定是贤惠的、有着非凡智慧和高贵品格的,可是事实并不是如此。这其实就是“晕轮效应”的影响。无论是在为人处事还是人际交往中,一旦受到这种效应的影响,便会产生一系列的阻碍。那么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如何做才能不被“晕轮效应”所影响,才能了解到别人的全部呢?不妨试试以下几种方法:
1.去除遮掩性,抓住对方的本质。
有时我们抓住的对方的个别特征并不反映对方的本质,可我们却仍习惯予以个别推及一般、由部分推及整体,势必牵强附会地误推出其他特征。随意抓住某个或好或坏的特征就断言这个人或是完美无形,或是一无是处,都犯了片面性的错误。
比如我们常见的,青年恋爱中的“一见钟情”就是由于对象的某一方面符合自己的审美观,往往对思想、情操、性格诸方面存在的不相配处都视而不见,觉得对象是“带有光环的天仙”,样样都尽如人意。同样,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对一个人印象欠佳而忽视其优点的事,举不胜举。
2.去除表面性,对对方进行深入了解。
晕轮效应往往产生于自己对某个人的了解还不深入,也就是还处于感、知觉的阶段,因而容易受感觉的表面性、局部性和知觉的选择性的影响,从而对于某人的认识仅仅专注于一些外在特征上。有些个性品质或外貌特征之间并无内在联系,可我们却容易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就必有另一特征,也会以外在形式掩盖内部实质。
如外貌堂堂正正,未必正人君子;看上去笑容满面,未必面善心慈。简单把这些不同品质联系起来,得出的整体印象必然是表面的。
3.去除弥散性,公正客观地看待一个人。
对一个人的整体态度,还会连带影响到跟这个人的具体特征有关的事物上。成语中的“爱屋及乌”、“厌恶和尚,恨及袈裟”就是晕轮效应弥散的体现。
《韩非子·说难篇》中讲过一个故事。卫灵公非常宠幸弄臣弥子瑕。有一次弥子瑕的母亲病了,他得知后就连夜偷乘卫灵公的车子赶回家去。按照卫国的法律,偷乘国君的车子是要处以刖刑(把脚砍掉)的。但卫灵公却夸奖弥子瑕孝顺母亲。又有一次,弥子瑕与卫灵公同游桃园,他摘了个桃子吃,觉得很甜,就把咬过的桃子献给卫灵公尝,卫灵公又夸他爱君之心。后来,弥子瑕年老色衰,不受宠幸了。卫灵公由不喜爱他的外貌而不喜爱他的其他品质丁,甚至以前被他夸奖过的两件事,现在也成了弥子瑕的“欺君之罪”。
【生活智慧】
为了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很多人学会了“伪装术”,将自己真实的一面包裹起来,而将虚无的一面表现出来,或者将自己一个特点无限放大,以至于“遮蔽”了自己的其他特点。要想看清这些人的本质,了解到他们的全部,就要善于拨去这些无限放大的“晕轮”,看到“晕轮”背后的真实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