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针打1年多,骨龄还长了1岁半,完全没控制住!难道这是骗局?

文 / 育儿光影机
2022-03-13 18:11

与生长激素一样,抑制针现在也是生长发育里经常使用的手段之一,目的也是为了拉住孩子骨龄慢点走,为孩子争取更多的长高时间,让他能给够长的更久、更高。

伴随这类抑制剂的广泛使用,临床开始出现各种不同表现,其中最受关注的自然是这种情况:听医生的打了抑制针,甚至打了一年多,骨龄最后却还是没有抑制住,难道是被骗了?

1.哪些孩子需要打抑制针?

首先,咱们来了解一下哪些孩子可能会用到抑制针,家长们也能做到心中有数,看自己家孩子该不该用,用错了没有。

第一类就是“性早熟”群体,女孩早于8岁出现第二性征,或者早于10岁前来了月经初潮,男孩早于10岁前出现了第二性征,这类我们考虑是性早熟,在到医院进行确定后,医生可能会告知需要抑制。

第二类是骨龄进展较快的孩子,比如骨龄半年变化超过1岁,而且骨龄也一直存在偏大1岁的情况,这个时候可以考虑抑制剂帮助延缓骨龄,争取更多长高时间。当然,如果孩子骨龄虽然13,但身高与骨龄一致或者超越了,且监测下骨龄没有快速变化,也可以不用。

第三类是骨龄偏大2岁以上;第四类是预测成年身高很低,虽然说没有早发育,但即使用了生长激素也达不到很好的身高时,可以使用。

注意,抑制剂使用有剂量要求和适应症要求,家长不要自作主张,应当在专科医生的严格监测下去使用。

2.打了抑制针,为什么骨龄还飞长?

有部分家长在使用抑制针过程中,会发现打了半年一年,复查的时候骨龄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抑制,这种情况问题出在哪里呢?

第一点,抑制剂它控制的是孩子的性腺发育,但是如果你体重持续不减、体脂持续增高,那么因为体脂带来的这些骨龄的增加,可能就达不到我们的身高管理愿望。

第二,打抑制剂的年龄不同,效果也会有差异。如果孩子是10岁半到11岁半这种青春发育旺盛阶段,打了抑制剂以后,你发现他的骨龄一年内还是变化了1岁,觉得效果不好,但是如果不打了,你的骨龄可能1年能长2岁。

所以,一定要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在打抑制针的过程中,一定要及时地、规范的、科学的评测检查,你比如打了三个月、最多四个月的时候,就要看看孩子的性激素水平降下来没有。

有一项指标叫黄体生成素,如果打之前我们看这一项是4点多,打了4个多月的时候复查发现还是4点多,那这个孩子控制得就不好,就没有控制住,这种情况下你性激素都没有控制住,就不要指望他的骨龄能够控制得很好。

因此我想一定不要怕检查。有的妈妈就是,孩子打上针以后,一晃一年什么都不查,这样就容易导致治疗的失败。所以我们仍然要关注几个问题,体重的问题、性激素的问题、复查的问题,只有这样,抑制剂才可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3.孩子为什么会早熟?

这一般都与生活环境关系密切,我们前面讲到过很多很多次,比如说熬夜、睡觉开夜灯、爱吃油炸烧烤甜品、喜欢玩一些暗示意味强烈的游戏、爱看言情类电影电视与书籍等,这都可能孩子早熟。

综上,抑制剂使用有指征要求,一般介于早熟的孩子、骨龄偏大多的孩子、骨龄变化快和成年身高不理想的孩子,打的过程中一个是控制体重,另一个是监测激素水平,更重要的就是做好检查复查。

如果想要避免孩子打抑制针,那么就可以从生活上入手,让孩子远离可能导致早熟、早发育、骨龄偏大的风险源头,帮助孩子一起管理身高,实现理想身高。

注:医学科普,仅供参考,如需使用,请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