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逐年增加的青少年近视率?北京童年眼科

文 / 中源讲健康
2021-11-15 18:29

我国青少年近视率发展迅速,6岁前,近视率都很低,基本上都在5%上下,但是到了10岁最低的也有30%,最高的已经超过50%了。直线上升!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如何看待和应对日益增加的近视率?

近视低龄化、高度近视化、近视率暴增这不仅仅局限在国内(相比而言更突出),世界范围内都是如此。

儿童青少年的近视,绝大多数都是在学龄期(先天性近视除外)逐渐发展而来的。所以都可以叫做行为性近视。

儿童青少年花在和学习相关的近距离用眼上的时间是主要的,是近视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电子产品的利弊,这里不讨论,合理使用是完全可以的。

关于怎么预防,因为近视更高层次的发病机制目前不清楚,目前除了户外活动以外,还没有用于预防的药物、光学方法。

减少近距离用眼时间和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是目前最好的、最有效、最便宜的近视预防方法。但是和当前教育大环境又是冲突的。

但是把近视发生年龄往后推迟、近视发生后采取方法控制增长速度,是目前医学能够够一够的。

6岁发生近视和16岁发生近视,近视稳定后的度数不一样,对眼底带来的风险不一样。前者可能成年后有800度,而后者只有100度。

再来看看影响近视的其他几个因素:

1、遗传因素

我们很多生理特征都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比如身高、五官的形状、虹膜的颜色等。近视眼也具有遗传因素的影响,虽然不知道具体的遗传方式,但是有大量的证据支持近视眼的遗传性。

①家族聚集

调查研究表明,学生近视眼发病率和双亲有关,关联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父母都近视、父母一方近视、父母都不近视。

父母都近视、父母一方近视、父母都不近视,其后代发生近视的风险率分别为6.40、3.22、1,仍有十分显著的差别。此研究证明双亲近视眼史是决定后代发生近视的一个重要独立因素。

②种族差异

在不同种族近视发病率研究中发现,黄种人的近视发病率最高,白种人次之,黑种人最低。在新加坡近视发病情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遗传因素的影响,处在基本一致的大环境下,华裔的近视发病率为82%,明显高于印裔的69%和马来裔的65%。

2、其他环境因素

①户外活动和光照因素

这里的光照主要指高强度的自然光,自然光照射和户外活动直接相关。

研究发现,户外活动较少的更容易发生近视。而与近视风险高度相关的唯一因素就是户外运动的时间。

②视觉环境因素

照明:阅读环境的照度太亮和太暗、闪烁的光源都是不易因素。有研究表明,在低于或高于正常亮度的光照度与近视进展有一定关系。

阅读视标:视标的大小、繁简度、清晰度、对比度等都会存在影响,可能的机制是影响了视网膜离焦所致。

视标颜色:关于近视眼和颜色相关研究多数都集中在动物模型上。比如长波长的红色光形成的远视性离焦,能够诱导在视觉发育阶段的动物朝着近视话漂移;而短波长的蓝紫光形成的近视性离焦,能够诱导能够诱导在视觉发育阶段的动物朝着远视化漂移。颜色还会带来对比度的改变。

③营养、吸烟、出生季节

关于以上三点和近视的相关性说法一直都有,比如认为营养不足可引起近视眼。但在世界上较贫穷的国家、常有营养匮乏的地区,近视发生率反而比较低。相反在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近视反而高。还有我国,近些年整体营养水平在逐年提高,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也在增加,近视也是逐年增加。目前并无确切的高质量证据表明食物中的蛋白质、维生素和近视相关性。

其他两个因素和近视眼的关系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④医源性因素

视光学在国内是很年轻的一个学科,而近视防控也就近些年才开始落实。近视防控门诊是众多眼科门诊中的一个,不从事近视防控的相关从业人员很多不具备相关视光学知识。

在很多地方由于从业人员的相关技能有待提高,导致儿童青少年在屈光度检查、眼镜处方给予、眼镜加工等多个环节出问题,而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加深或者促进了近视的发生发展。

比如处方过负的问题。比较常见的两个方面,一是检查中导致,二是处方给的有问题。

检查过程中调节没有充分放松(是根据视功能检查结果还是散瞳验光),导致配镜过矫。第二种情况常见于混合性散光,在给处方时没有考虑等效球镜度随意减正球镜(生理性远视/张力性调节的滥用),造成人为的远视性离焦,加速近视发生发展。

以上主要介绍了我国青少年近视增加的情况,以及如何应对。离不开教育的大环境,只能帮助孩子尽量合理用眼,增加户外活动时间,保持用眼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