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稚:为成为妇产科医生放弃结婚、为人母的机会,曾给袁老接生
林巧稚书写的病历
前不久,一张七十多年前的病历登上了热搜,这份病历使用中英文书写,字迹工整且逻辑清晰,一度引发人民群众的热议。
而这份“热门”病历则出自林巧稚之手。
其实引起人们关注的并不只是病历内容,更多的是林巧稚。
小喵之前曾写过林妈妈的故事,“万婴妈妈”林巧稚:为了妇女和儿童,放弃婚姻,挑战癌症。今日重提旧笔,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知道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故事。
八年协和医学院的学业结束后,林巧稚脱颖而出,获得了毕业留院的机会。
但与此同时林巧稚需要在事业与家庭之间作出选择:成为一名协和妇产科医生不可结婚生子。
林巧稚选择了事业,甘心放弃为人妻、为人母的机会,她对于妇科事业的热爱究竟有多深?
一、医者仁心:考场救人耽误考试
1901年12月23日,林巧稚出生于鼓浪屿。
救世医院
鼓浪屿的医疗水平很高,拥有救世医院这样的现代化医疗、教育中心,许多鼓浪屿当地的知识分子会选择在此学习,并走上医学之路。
这无疑影响到了林巧稚。但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仅需要梦想与能力,更需要“医生的仁爱之心”。
5岁那年,林巧稚进入到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幼儿园--怀德幼稚园学习。
怀德幼稚园不仅涵盖了许多孩童学科,同时因为创始人是牧师娘,所以“感恩、仁爱”的教育氛围与主题一直贯穿在幼稚园的教育中。
或许也正因如此,仁爱的种子早早就在林巧稚的心中萌芽。
1911年,林巧稚升入厦门女子师范学校,在这里她结识了德国教师“凌姑娘”,凌姑娘时常会向林巧稚分享一些外语著作。
林巧稚最为喜爱的是《心灵小史》,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林巧稚铭记一生:
如果所有的花儿都争当玫瑰,那么就没有小花来点缀乡野,大自然就失去了自己的新衣,灵魂亦是如此。
仁爱之心、无私奉献是林巧稚在青少年时期习得的最为珍贵的人生品质。
青年时期的林巧稚
1921年,林巧稚决定报考北京协和医学院。
在每一个梦想成为医生的学子眼中,北京协和医学院是梦想学府,因为那里代表着世界一流的医学水平,同时如果顺利在协和医学院毕业,还会获得前往美国留学的机会。
所以林巧稚十分重视这一次考试,但在考试期间林巧稚却碰到了意外。
在英语考试中,一名考生突然晕倒。
大家都在考场之上为自己的梦想奋笔疾书,没有人站起来去救人,但此时林巧稚果断放下了手中的笔,跑去救人。
最终人被抢救了过来,但考试时间也到了,林巧稚并没有完成考试。
林巧稚认为自己已经无缘北京协和医学院,可事情却出现了转机,在考试结束后不久,林巧稚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原来是当时的监考老师就林巧稚的表现,特意向医学院递交了申请。
医学院认为林巧稚在考场上的行为是一名医生的基本素养,所以决定录取她。
就这样,林巧稚正式踏上了自己的求学之路。
二、坚定信念:不婚不育也要做医生
踏入协和医学院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后续的学习才是真正的考验。
协和医学院拥有一套极为严苛的考核机制,每一门学考测验满分为100分,达到75分算考核合格,如果一门不合格则要留级,两门不合格则要退学。
在一次考试前,一名男学生间接的讽刺女生无法适应学院高强度的学习生活,林巧稚立马回击:“敢不敢比一比,你能考100分,我就能考110分!”
凭借着这一股“倔强”和不懈的努力,她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经过八年的学习,林巧稚留到了最后,顺利获得了协和医学院的毕业证书,并前往美国进行深造。
正在做实验的林巧稚
归国后,林巧稚获得了留院就职的机会。
经过几年的学习与实习,林巧稚看到了中国妇产医学的落后,彼时的孕妇生产大多还是由传统的“接生婆”负责,这直接导致许多产妇和新生儿因为破伤风而死亡。
这些在林巧稚眼里都是可以避免的“不幸”,需要做出改变,更需要现代妇科医学知识的普及。
妇产科在当时的医学界并不算是热门,并且在民间一提及妇产科大夫,大部分人会与“接生婆”挂钩,所以妇产科大夫并不算最优选择。
但正如林巧稚热爱的《心灵小史》中所说,世界需要“小花”,自己要去填补这一份空缺。
于是林巧稚选择成为了一名妇产科大夫。但想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协和大夫,需要做出人生抉择。
在那个女医生还十分稀缺的年代,老一辈协和人认为女性不能同时兼顾“贤妻良母”与医生两个身份,所以林巧稚想要留院必须签署一份不结婚、不生育的协议。
这无疑是一道枷锁,也将会彻底改变林巧稚的人生,但林巧稚可以选择放弃。
求学八年,难道要就此放弃自己的梦想吗?
林巧稚没有犹豫,选择了自己热爱的事业。
林巧稚曾说:“我如果生了孩子,我就没有办法将自己的爱全部给予我的患者和其他孩子。”
的确,在林巧稚的一生里,她把自己的爱毫无保留的给予了她的每一名患者和新生儿。
三、大爱无疆:林巧稚的爱与她的五万个孩子和无数患者
林巧稚虽然一生无儿无女,但她却有着五万个特殊的“孩子”,这些孩子都是她负责接生的婴儿,因此也被称为“万婴之母”。
林巧稚与她的“孩子”
林巧稚曾说:“我一生最爱听的声音就是婴儿的第一声啼哭,这些哭声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奇妙,感受到作为医生的自豪,也体会到了作为母亲的快乐。”
如果说女性因为生育变得伟大,那么林巧稚则已经超越了这一标准,她将这些孩子视如己出,是伟大的博爱。
不仅如此,林巧稚还将每一名患者视作自己的家人、朋友,全力以赴并且富有情感地对待每一次问诊、手术。
在一次接产手术中,林巧稚得知孕妇是一名已经生育过4个女儿的产妇,为了求一名男婴,她再一次躺在了手术台上。
这名产妇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了宫缩无力的情况,导致难产,林巧稚为其做了剖腹产。
最终母子平安,一名男婴降生。按照正常流程,此时手术已经结束,但林巧稚却为这名产妇做了结扎手术,原因很简单:这名产妇已经不具备再次生产的能力,如果再度怀孕,对身体便是极大的损伤。
这名产妇的丈夫在得知自己的妻子生下了一名男婴后,高兴的手舞足蹈,并大喊:“谁说我命中无子?我还要再生一个!”
林巧稚听到后十分气愤,怒斥这名男子:“你的妻子不能再生孩子了!生了一个又一个,谁能受得了!”
林巧稚所体现出来的关怀,与那个时代重男轻女的思想格格不入,是一种极其超前的人文关怀。
不仅如此,实习医生在给女性患者做检查时忘记拉隔帘,林巧稚会主动拉上,并说到:“请注意保护病人。”
一名产妇因为阵痛,顾不上吃饭,林巧稚在查房时发现床头柜上的饭碗里有一块鱼肉,她喊来护士长说道:“她现在这么痛苦,那还有精力去顾及鱼里的刺,这很危险,你应该注意到的。”
诸如此类的关怀,在林巧稚的职业生涯中比比皆是。
林巧稚常常教导自己的学生:“我们面对的病人是人,而不是机器,她们有着不同的特点、生活环境、身体条件,在问诊和开药的时候更要关注她们的不同之处。”
四、燃尽一生:林巧稚与她床头的电话和潜意识中的产钳
林巧稚所传授的知识,课本上找不到,这是一名医生用心、用爱去关怀每一名患者总结出的人生经验,是她一生践行的从医准则。
林巧稚在向学生们传递经验
晚年的林巧稚依然不忘初心,始终将病人、事业当做自己人生的中心,虽然她已经开始有些力不从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林巧稚的“记性”似乎变得越来越差。
有一次,一个年轻护士来到林巧稚的办公室为她送电吃池,林巧稚一脸疑惑地看着护士并说:“为什么给我电池?”
护士不解地回答:“不是您让我买的吗?”
原来林巧稚将自己安排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
虽然有些事情她会忘记,但林巧稚对病人的事情却从不会忘记。
曾经一位病人家属来到了林巧稚的办公室,想要进行探望,但不知具体床铺,于是想要进行咨询。
办公室里的医生告知他应该去护士站查询,而不应该在这里。但是林巧稚却叫住了这名病人家属,仔细询问了病人的年龄、病症,短暂地思考过后,林巧稚告知了具体的床位。
“老主任,您还真是小事记不住,病人的事情比谁都记得清楚啊。”其他医生说道。
林巧稚之所以能将病人的事情事无巨细的刻在自己的脑子里,或许是她的人生过于“单调”,“单调”到人生里只有病人和她的电话。
晚年仍然坚持工作的林巧稚
林巧稚自己曾回忆:自己人生中唯一的伴侣便是床头的电话,因为这部电话让她能够及时了解到病人的信息和情况。
即使到了晚年,已经不是住院医师的林巧稚仍然要求医生在病人有情况的时候,及时通过电话告知,以便及时处理,否则她会对值班医生进行严厉的批评。
“如果上帝让我继续存在于这个世界,那么我的住所便是医院,我存在的价值则是治病救人。”晚年的林巧稚曾说。
这一番话或许过于天真,因为林巧稚并不可能一辈子站在手术台之前,可这种意识已经成为了林巧稚的深层潜意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林巧稚的身体情况每况日下,1980年,林巧稚突然晕倒在家中,一度陷入了昏迷状态。
在她昏迷之时,身边的陪护人员经常会听到林巧稚喃喃到:“快给我产钳……”
原来,林巧稚在昏迷时,意识里都是病人与婴儿,这是刻在骨子里的热爱。
1983年4月22日,林巧稚离开了,她或许去到了天堂传播大爱。
林巧稚雕塑
为了纪念她,鼓浪屿为林巧稚专门修建了一座毓园,并用汉白玉雕刻了她的雕塑。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纵观林巧稚的一生,她对于妇产医学的热爱本质上源于心中的医者仁爱与无私奉献。
她膝下无子,是为了将个体的爱毫无保留的洒向芸芸众生;她燃尽一生,是放心不下仍在进步的妇产医学。
现如今林巧稚的故事早已成为了传奇,她的精神也被一代又一代医者所传承与发扬,中国医学的发展也早已成为了世间顶尖的存在。
总之,当今的盛世,如您所愿,请您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