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贝贝|桐桐播报】秋天来了,你准备好了吗?——秋季疾病预防知识
秋天来了,忽冷忽热的气候变化让不少小朋友的身体很不适应,诸如:感冒、腹泻等都是这个时节的常见疾病,而专家们纷纷表示:季节转换时,父母们最要当心孩子们的健康,秋季要做好以下疾病的预防工作。
一、卫生保健
1.保持室内环境的清洁卫生,有利于消灭细菌,减少疾病的发生。
2.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当温度在8-18℃时,室内相对湿度保持在40%-60%之间,人体感觉舒适健康。
3.经常开窗通风换气,保证室内空气新鲜。一般在上午9点—11点,下午14—16点,空气中的污染较少,开窗效果较好。
4.帮助孩子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勤洗手,勤晒被褥和换洗衣物。
5.出门一定要戴口罩,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以减少传染病的发生。
6.为提高孩子的免疫力,家长可以带领孩子们进行适当的运动,并为孩子们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保证睡眠充足。
二、饮食健康
1.给幼儿多喝水:秋高气爽,幼儿应该多喝白开水,不宜喝饮料。如果幼儿排斥白开水,可以试着喝些菊花茶、乌梅汤、金银花露、银耳汤等。平时多给幼儿吃富含水分的应季水果,如西瓜、梨、橙子等。各种菜汤也是补充水分的重要手段,清汤可以稀释菜肴的盐分,并保持幼儿体内水分平衡。
2.少吃“上火”食物:上火、刺激性食物应该少吃,容易“上火”,如大蒜、姜、韭菜、花椒、辣椒等。少吃偏咸的食品,因为盐分太多容易加速体内水分的散失。热量过高的油炸食品和一些热性水果,如荔枝、桂圆、橘子等,也应尽量少吃。
3.少吃冷饮:中医认为“寒凉伤脾”。即使体质好的幼儿也不能天天吃冷饮。除了限制冷饮以外,从冰箱拿出的饮料、酸奶最好放置在室温下15分钟后食用。
4.营养调理:多给幼儿吃牛奶、豆制品、鱼、肉等高蛋白饮食。多补充玉米、全麦面包、小米、黑米等五谷杂粮,以防秋季便秘。富含纤维素的食品,如菠菜、萝卜、胡萝卜、芹菜、花菜等,也应增加。总之,要荤素搭配,粗细搭配,做到平衡饮食。
三、常见疾病
(一)手足口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先出现发烧症状,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预防措施:
1.勤洗手、讲卫生。
2.勤通风,流行期间避免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3.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二)疱疹性咽颊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疾病。潜伏期3~10天。多以突发高热开始,24~48h可达高峰,升至39~41℃,伴头疼、咽部不适、肌痛等,婴幼儿常有呕吐、拒食,甚而发生高热惊厥;多见于3~10岁儿童,好发于夏秋季。同一患者可多次发生不同型别病毒引起。
预防措施:
1.经常开窗通风;早晨、饭后及睡觉前漱口、刷牙。
2.进行饮食调养。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再辅助一些清爽去火、柔嫩多汁的食品摄入。
3.雾霾天气等,应戴口罩、面罩等,做好防护措施。
4.保持肠胃通畅。平时多饮淡盐开水,吃易消化的食物,保持肠胃通畅。
5.及时就医。一旦发现应尽快就医,千万不要“拖”。
(三)感冒发烧
咽喉痛、鼻塞和流鼻涕、流眼泪、打喷嚏、轻度发热、头痛和咽痛,很少出现发高热和全身酸痛的症状,发病周期短。
预防措施:
1.要注意随温度变化选择衣物,注意保暖;
2.增加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3.多饮水、多吃水果,适当补充维生素C;
4.注意通风,居家每天开窗通风半小时到一个小时;
5.尽量避免幼儿出入公共场所;
6.要注意幼儿个人卫生,要勤洗手。
(四)上呼吸道感染
上火是引发上呼吸道感染的导火索,这是因为咽喉部干燥,抵抗力下降。若受到鼻病毒等感染,就会发生上感,出现发热、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咳嗽等症状。
预防措施: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服,多到户外活动。发生上感不要滥用抗生素,让幼儿休息好,多喝白开水,饮食以素淡流质为宜。
(五)秋季腹泻
秋季是肠道传染病(秋季肠泻、肠炎)高发季节。秋季腹泻由轮状病毒引起,传染性强。
预防措施:家长一定要注意家庭的饮食卫生,餐具要进行消毒,肠道传染病期间,尽量少带孩子在小摊点吃零食、就餐。另外,生食瓜果要洗净,孩子要勤洗手,不要吸吮手指。在腹泻流行期间不要接触患儿,不带孩子到人群聚集的地方。患了病要注意补充水分及电解质,不要用抗生素。
特别提醒
1.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免疫力。
2.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3.注意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4.配合幼儿园晨检制度,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及早采取措施。
5.有效地采取预防性服药措施,针对性地开展预防接种。
6.不到卫生条件差,没有消毒设施的小餐馆用餐;不到人流量多,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玩耍。
图文:柯玲娜
编辑:郑雯懿
审核:丁丽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