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杨晓:宝宝病后初愈,该滋阴还是补虚?应该如何调理?
小儿推拿杨晓:宝宝病后初愈,该滋阴还是补虚?应该如何调理?
“宝宝感冒后身体特别虚弱,什么都不想吃,身体虚弱怎样恢复快呀?”
“宝宝已经不怎么咳嗽了,但是咽喉痰多,胃口差,出汗多,大便烂,要怎么调理才好呢?”
家长看到“病刚好”的孩子疲乏无力、容易盗汗、胃口没恢复,嘴唇淡红发白……就觉得孩子身体虚,要想方设法给孩子补元气,尤其是有的爷爷奶奶过于心疼孩子。
于是,熬鸡汤、吃牛肉、鸡肉啊,各种“补品”就上来了。
但家长们有没有考虑过这几个问题:孩子此时是不是真的“病愈”了?仍然虚弱的脾胃是否能承受?会不会虚不受补?
孩子病初愈,或将好未好时,到底该怎么吃怎么养,才能在清补的同时兼顾到脾胃呢?有什么合适的清补方吗?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小儿病愈后的调理!
一、小儿病愈初期的中医认识
孩子虽然表现出病愈,但身体里的“战斗”远没结束。正邪战争后,虚弱受损的脾土就像一片焦土的战场。
《赤水玄珠•不能食》记载:“由脾胃馁弱,或病后而脾胃之气未复。”
孩子的舌象、口唇颜色最能反映脾土的虚弱,病愈后孩子往往没什么血色,整体气色也很差。
甚至还会有食少、腹胀、大便失常等症状表现,这其实属于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
二、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五项主要指标:
食欲不振;
大便失调(包括泄泻,大便虽成形但次数多于3次,或大便难解);
面色萎黄少华;
形体消瘦(体重低于正常同龄同性别平均值10%);
舌质淡、苔薄白。
三、除了脾虚,还要兼顾病时,尤其是高烧时的阴津耗损该怎么补回来。
发烧过程中,孩子大量体液被蒸发,导致津液亏损,伤了津液,就会伤阴,从而影响阳气的生成。
孩子病后很“虚”,想要补阳气,就要先滋养津液。
常见的阴虚症状:
晚上睡觉爱盗汗
大便不正常,便秘或便干量少
小便赤短
舌红苔少
……
补津液的方法就是在病愈后保证摄入足够的水分,可以少量、多次服用温开水、糖盐水,常饮稀粥。
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补水生津滋阴”很有效的“汤”——太和汤。
太和汤
指的是自来水或者井水(不能用纯净水或者矿泉水哦),用传统的水壶把水烧开,并一直煮至水沸腾5分钟。
喝太和汤也是有讲究的:待水自然晾到温热就可以喝了,不宜太凉。
喝的时候,要小口、缓慢地将太和汤咽下去,这样才能使脾胃的阳气慢慢地升发上来,养护脾胃,还能对咽喉部有良好的湿润作用。
为什么水沸后还要继续煮5分钟呢?
因为水沸开1分钟的还是“生水”,水里的微生物还没有彻底被杀死;烧10分钟后是“硬水”,水的硬度较大,经常喝容易诱导高血压性心脏病等。
四、小儿病愈初期的调理
病愈初期,给孩子身体自我恢复的时间,一般最好预留2周左右。
这段时间,孩子的饮食以清淡、容易消化为主,过咸的、肥甘厚腻的、辛辣煎炸的、生冷的食物都不要吃。
那怎么把握孩子吃的量呢?吃少了怕孩子没力气,吃多了又怕伤脾。
这里和大家说一个普遍适用的经验法:
病刚好的时候,可以按《伤寒杂病论》所说,给孩子喝糜粥。糜粥不同于米粥,是指炖得烂烂的、看不见米粒的粥。
也可用小儿推拿疗法,给孩子补脾胃之虚,主要有以下手法:
1、补脾经
补脾经能健脾胃、补气血、增食欲、化痰涎,补后天之本。《幼科铁镜》记有:“补脾土有人参白术之效。”
补脾经穴在治疗小儿脾虚型胃肠道疾病中有独特作用,它能促进胃蠕动,促进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增加。
2、摩腹
腹部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源泉。腹部有任脉、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及足太阴脾经等五条经脉循行。
摩腹可给腹部的中脘、神阙、气海、关元、天枢等重要穴位以良性刺激,促进气血运行,濡养身体,充实五脏,使机体阴阳气血保持相对平衡,驱外感诸邪,而无百病。
3、捏脊
捏脊疗法的操作部位是脊背部,所涉及的经络主要有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脊背为五脏六腑阴阳之会,精气之所注,经络气血之总归。捏脊疗法通过捏拿小儿的脊背,能振奋其身体的阳气,推动全身气血之运行,调整全身的阴阳之气,来达到防病治病之目的。
通过捏脊,既可使患儿肠胃蠕动快者降低蠕动,分泌减少,减轻其易激惹性,从而达到止痛止泻的作用,又能使蠕动乏力者可加强其蠕动的力量,改善胃肠的血液循环。
最后,再次强调:孩子病初愈时,饮食仍要忌口,要清淡,各位家长切记切记!
小儿推拿杨晓:宝宝病后初愈,该滋阴还是补虚?应该如何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