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合理用药宣传知识(四)儿童用药

文 / 快韵
2021-08-25 18:13

一、儿童

儿童的生长发育是个连续渐进的动态过程,分为七期:①胎儿期(受精卵形成至小儿出生);②新生儿期(娩出脐带结扎至出生28天);③婴儿期(出生至1周岁);④幼儿期(1~3岁);⑤学龄前期(3岁至入学前);⑥学龄期(6岁至青春期);⑦青春期(10~20岁)。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从解剖结构到生理和生化功能都处于不断发育时期,且在不同的阶段的表现出与年龄相关的规律性,其药动学和药效学特征与成人相比差异显著,不仅可能存在着量的差别,甚至可能产生质的差别。有些适合成人的药物小儿可能禁用,有些药物小儿用量反而比成人大。为保证用药安全合理,应依儿童身体的特殊性及药物在体内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特点选择用药。

二、儿童用药的一般原则

1.严格掌握适应证 精心挑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的药物,特别是对中枢神经系统、肝、肾功能有损害的药物尽可能不用或少用。
2.注意给药途径和方法 口服给药为首选,但要注意牛奶、果汁等食物的影响,而且要防止呕吐,切不能硬灌;肌内注射给药要充分考虑注射部位的吸收状况,避免局部结块、坏死;静脉注射虽然吸收完全,但易给患儿带来痛苦和不安全因素;栓剂和灌肠剂对儿童不失为一种较安全的剂型,但目前品种较少;儿童皮肤吸收较好,然而敏感性较高,不宜使用含有刺激性较大的品种。
3.严格掌握用药剂量 根据儿童不同阶段,严格掌握用药剂量儿童用药,特别是新生儿、婴幼儿用药。还应注意,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体重逐步增加,组织器官逐步成熟,功能逐步完善,用药剂量应相应逐步增加。目前儿童剂量的计算方法很多,有年龄折算法、体重折算法、体表面积折算法等,可选择使用。
4.严密观察用药反应 儿童应激能力较差,较敏感,极易产生药物不良反应。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注意药物不良反应,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三、剂量计算方法一般可根据年龄、体重、体表面积及成人剂量换算,方法如下: 1.根据成人剂量按小儿体重计算
(1)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重/70kg。此方法简单易记,但对年幼儿剂量偏小,而对年长儿,特别是体重过重儿,剂量偏大。
(2)根据推荐的小儿剂量按小儿的体重计算:每次(日)剂量=小儿体重*每次(日)药量/kg。
2.根据小儿年龄计算
(1)Fried公式:婴儿量=月龄*成人量/150。
(2)Young公式:儿童量=年龄*成人量/(年龄+12)。

(3) 其他公式:1岁以内用量=0.01*(月龄+3)*成人剂量;1岁以上用量=0.05*(年龄+2)*成人剂量。
根据年龄计算的方法不太实用,很少被儿科医生采用,但对某些剂量不需要十分精确的药物,如止咳药、消化药,仍有以年龄计算。如复方甘草合剂,一般每岁用1ml。

3. 根据体表面积计算 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表面积(M)/1.73㎡。这种计算比较合理,但比较烦琐,首先要计算小儿体表面积:体表面积=(体重*0.035)+0.1。
此公式不适宜体重大于30kg以上的小儿,对10岁以上儿童,每增加体重5kg,增加体表面积0.1㎡。如30kg=1.15㎡,35kg=1.25㎡,50kg=1.55㎡,70kg=1.73㎡。体重超过50kg时,则每增加体重10kg,增加体表面积0.1㎡。

【供稿】姜昱合

【图文】王 影

【编辑】刘 艳、张智妍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