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青少年近视的个性化防控指导

文 / 健康净水
2021-06-05 18:13

——战支医学中心2021“全国爱眼日”系列科普(2)

赵宏伟 夏丽萍,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原306医院),眼科

医研部医学科普中心 编辑

根据卫生部与教育部联合调查,我国学生的近视发病人数世界第一。我国最近一次流行病学调研结果显示近视眼发病率:小学生为40.89%,初中生为67.33%,高中生为79.20%,大学生为84.72%,是名副其实的近视眼大国。

遗憾的是,由于近视眼发病本身的特殊性,影响因素和发病机制的多重复杂性等原因,防控手段常常收效甚微,导致近年来我国儿童近视眼的发病率仍在持续上升,发病年龄持续提前。

近视眼防控任重道远

从宏观角度来看,建立综合防控体系是必由之路,必须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多层次、多角度地对近视眼进行综合防控,才可能在这场攻坚战中取得最终胜利!而在上述综合防控体系中起重要作用的眼科专业队伍更是责无旁贷。

眼科的专业队伍首先需要做的工作是:评估目前孩子眼球发育的性质和程度,根据自然生长的一般速度和特殊时期的跳跃性生长特点,并考虑到每个孩子附加的安全因素和不安全因素,最终制定个性化的防控方案,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建议。

比如处在未近视状态,我们需要评估是否将会发展成为近视,如何预防。处于近视状态,我们需要评估18岁是否进展至高度近视,如何延缓;已经处于高度近视状态,我们需要评估是否发生并发症,如何避免。

眼科专业队伍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近视眼特征做出侧重,各类的防控策略及处理方法不同,如遗传性近视眼,由于遗传因素目前尚属于不可改变因素,因此对于该类近视眼,预防的意义远大于控制,应积极向未婚未育青年宣传遗传性近视眼的危害,让更多的人了解高度近视眼之间通婚下一代发生高度近视眼的危险性,提倡优生优育,降低遗传性近视眼的发病率。

在临床上,还有一小部分并发性近视眼,这类近视眼应积极明确原发疾病并进行治疗,同时避免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最大数量的是后天获得性近视眼。该类近视眼是由于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等环境因素的改变导致。针对这类近视,需要用近视眼研究的新进展来指导青少年近视眼的防控。目前,近视眼研究领域中被普遍认可的学说有形觉剥夺学说、调节滞后学说和周边视网膜离焦学说,都可以用于指导青少年近视眼的防控工作。比如:近视后建议戴镜就是减少眼球的形觉剥夺;翻转拍治疗就是基于调节滞后学说;角膜塑形镜就是基于视网膜周边离焦学等等。

眼科专业队伍要给予个性化预防和控制指导

临床上常遇到苦恼的家长诉说:家里都不让孩子看电视,怎么就近视眼了。我们的解释是近视眼是多因素疾病,近距离高强度用眼是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眼科专业队伍更要根据不同儿童近视眼的不良习惯或主要促进因素做出个性化的预防和控制指导。

眼科医生经过详细问诊,绝大多数都可以找到孩子近视的主要促进因素。比如,握笔姿势不佳,导致坐姿不良,这时候家长经常会恍然大悟。还有严重不足的户外活动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孩子由于疫情原因单次过长时间的线上课程一度成为近视眼发病率在2020年增长的罪魁祸首。

在医疗干预层面,更是要慎重而全面的评估,最后做到医疗干预的精准化。比如,低浓度阿托品的使用。我们需要在使用前严格评估孩子的调节能力、眼表健康状况等,而不是只要近视眼就用低浓度阿托品。角膜塑形镜的使用也是如此,需要评估角膜的健康状态、孩子的适配程度、甚至需要模拟睡眠来准确的评估预测。还有需要指出的是不能忽视一副合适的框架眼镜带来的益处,不同近视眼孩子可能对这副框架眼镜有着不同的反应。

总之,每个孩子都有自身形成近视眼的个体化的主要因素。眼科专业队伍的责任就是找到它,针对其做出精准的个性化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