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郁不完全求助手册》——抑郁症是病,且有不同的病因

文 / 点点滴滴健康笔记
2021-03-24 18:24

自2020年疫情过后复学,青少年手机成瘾、抑郁无法上学、甚至自残的个案至今有增无减。

在我的工作中,求助的家庭大概以13岁-18岁的孩子最为多见,因为刚好处于青春期,所以也称为“青少年抑郁”。

近日,《中国国民心理健康蓝皮书(2019-2020)》正式出炉,显示2020年,中国有24.6%的青少年抑郁,其中,轻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7.2%,重度抑郁为7.4%。

写这篇文章,是因为在给这些孩子做抑郁心理辅导和治疗中,我发现从家长到老师、到孩子自身,都对“抑郁症”存在相当大程度的误解和不理解,也不知道该怎么做。

不!抑郁症是病!实实在在的病,它有着深刻的生理、心理和生物学根源,它和甲状腺肿瘤、糖尿病一样的真实!而许多家长、老师却把抑郁症仅仅视作孩子一时想不开的情绪低落,甚至觉得孩子是在自暴自弃,基于这个误解,父母和老师常常有以下错误的行为做法:

强迫孩子起床去上学;

认为休息一段时间了,你也应该好了吧;

我当年比你苦那么多,你现在条件这么好,还有什么好不高兴?

你就是想在家里玩手机不想上学;

有的老师还想鼓动全班同学去看望抑郁症孩子,认为只要表达了大家足够的重视和关心,你总该回学校了吧?

以上做法,你做,不如不做。因为如果做错,就不如不要做。我们走一条路,去一个地方,如果方向错了,那么停止就是最大的前进,不然,只会离我们的目标(健康的孩子)越来越远,以上做法都将进一步将抑郁的孩子们推进更深的黑暗。

正解:抑郁症,是六大类神经症中最常见的一种,它是一组以悲观、消极、自卑、持续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心境障碍,最严重的结果是自残甚至自杀。

就人类疾病而言,很少有疾病像抑郁症这么糟糕,癌症患者有时会感激自己的疾病,因为它唤醒他们新的人生视角人际关系,但是抑郁症是弥漫性的、瘫痪性的,它几乎抹杀一切快乐、希望、愉悦的能力。且患者通常自身不由自主、无法控制。

为了能让大家真正对抑郁症的孩子有同理心,我们仔细理解一下这两个词。

1、什么叫无法控制?

就是明知我可以不要那么难过,明知不该担心,明知我要让自己开心一点点,但是我做不到,我一次次努力往上爬,但总是往下掉得更深,我的世界越来越黑,越来越暗,没有人能帮助我,看不见希望,我每夜无法睡着,黑夜巨大的痛苦有时只有自己的鲜血才能缓解,感受到自己还活着。

2、什么叫不由自主?

大家应该都知道蹦极或者是跳伞,我们在上面站着的时候,一看下面的悬崖万丈高空,你明明知道自己是安全的,但你依然害怕,想到下去的情景,你就不由自主的腿软、颤抖、退缩和逃避,这种时候,并不是有人安慰你说“没事的,坚强起来”、讲道理和分析“没有那么糟糕,这很安全”就能有作用,这种时候更经不起旁边的嘲笑“这有什么好怕,你看,懦夫”……抑郁症患者的不由自主和无法控制的痛苦和悲伤,情同此理!

请停止一切无效的安慰、讲理、说教以及轻视与嘲笑的行为,无论在家还是在校,所有人都需要对抑郁症患者多一分同理、尊重和理解。因为我们已经说了,抑郁症是疾病,它已经成为夺去人类生命除癌症外的第二大杀手,其危险程度就像身体疾病中的肿瘤与心脑血管疾病,它并不是普通的感冒发烧,在家休息几天多喝热水就能康复。我们于是也不能强迫一个虚弱的肿瘤患者去运动,说,运动,你就会身体好。不是这样的,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疾病。

如果得了抑郁症:

首先要做的,是到专业的心理医院就诊就医,并谨遵医嘱适当服药、定期复查。

这里要说的,是许多家长和孩子的另一个疑惑:抑郁症为什么要吃药?

我的回答是:因为抑郁症有生物学基础,也就是说,患者的体内会有不同程度的以下化学反应。

1、某些神经传递素缺乏

神经细胞之间要通过化学信使,即神经传递素进行交流。目前已知的神经传递素大概有 100 多种,但其中与抑郁相关的只有几种:正肾上腺素、多巴胺、血清素、substancep物质p。

缺乏正肾上腺素意味着缺乏神经刺激物,从而没有足够的动力和能量导向行动。它与抑郁症症状中的“精神运动性阻滞”直接相关。多巴胺是大脑的“奖赏中心”,这种递质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它的缺乏直接导致抑郁症症状中的“快乐缺乏症”。

血清素是人在心情愉快时产生的一种镇定神经的调节素,会影响人的食欲,情绪以及对周围环境的理解力。血清素缺乏,与抑郁症患者的哀伤和负罪感有关。当身体遭遇疼痛时(无论尖锐或者慢性疼痛)就会释放物质 p。抑制物质 p 的药物也能缓解抑郁症,综上所述,中度以上的抑郁症患者需要药物来调节体内的神经递质分泌。

2、抑郁症患者的脑神经网络问题

大脑的脑干部位有一个区域叫网状刺激系统,其功能是提高一个人的警觉和兴奋度。比如当你在房间里寻找棕色的东西时,你看到的棕色会远远多过绿色。当你要求大脑回忆今天做过的五件好事,它会照办;或者你要求它回忆今天做过的五件坏事,它也会照办。所以,强迫性的思维方式一旦转到错误的方向,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所谓抑郁症,就是患者的大脑皮质(负责理性思考)不断地向大脑其余部分(负责情绪和生理)传递低吟悲伤的想法的结果。所以,中度以上抑郁症患者有时需要一些药物抑制大脑皮层的兴奋性。

3、抑郁症患者存在荷尔蒙紊乱

与抑郁相关的荷尔蒙是:甲状腺激素、雌激素和糖皮质类激素。甲状腺荷尔蒙,负责代谢、体温和能量水平,对生长和发育有深远影响。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很多问题,包括抑郁症。经统计,有20%的抑郁症其实是未经诊断的甲状腺功能退化。

与男性相比,女性患抑郁症的风险高出两倍,尤其是在生育前后以及更年期,因为孕激素和雌激素的比例变化是导致抑郁症的重要原因。

糖皮质激素是一种压力荷尔蒙。当一个人感觉到压力时,大脑丘脑下部(hypothalamus)区域一个小小的回路会释放这种荷尔蒙,将身体置于高度警觉状态。皮质醇激素浓度越高,说明危险和压力越大。适当的药物能帮助抑郁症患者调节这些荷尔蒙的分泌水平。

第二,除了药物治疗,抑郁症的孩子还需要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

抑郁症患者需要服药,但我们要知道,几乎所有的精神类药物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副作用,其副作用的大小因人而异,长期服药可能会让抑郁症的孩子出现思维不清晰、整日昏昏欲睡以及身体迅速变胖等现象。心病总需心药医,我们终究不能将孩子长期交给药物,解除不了心病根本的病灶,就无法真正治疗抑郁症,长期依赖药物,不做心理治疗,抑郁症就会不断复发难以根治。

我们需要知道,导致孩子们出现抑郁的心理原因大致有:

1. 原生家庭“毒性父母”造成的抑郁

这个方面其实可以另起一篇文章,因为孩子的抑郁,往往反映的是整个家庭系统里通常有某些关系出现了问题,比如父亲出轨母亲长期情绪不好,孩子对母亲“感同身受”,代替母亲抑郁,是的,不要怀疑,情绪是可以传染的,疾病也可以在潜意识中转移,很多家庭里,看起来抑郁的是孩子,事实上比孩子的症状更严重的,是父母。

还有些父母本身的人格就不是非常健康,一个人如果有问题,不会因为他们获得了“父母”这个身份,问题就会消失。“有毒父母”的心理问题会通过言传身教,传给下一代,从而造成孩子的抑郁。心理学家们总结出了“有毒”父母的7大心理特征:

(1)他们试图通过相互依存地控制孩子。他们不断地告诉孩子:“不要离开我”,“没有你我活不下去”。

(2)他们利用孩子的爱与内疚控制孩子。这些父母可能会告诉孩子:“我为你做了这么多,我为你牺牲了一切”,通过不断地让孩子内疚,从而孩子去做他们想要的事。

(3)他们轻易收回爱。如果孩子没能做到他们想要的,他们要么严厉地惩罚孩子,要么给你冷漠的对待。这些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

(4)他们从不尊重孩子的隐私。这些父母会毫不犹豫地进入孩子的房间,翻看孩子的私人物品,不尊重孩子的“私人”空间,他们害怕并不允许孩子建立独立的心理边界。

(5)他们从不倾听(或关心)孩子的感受。这些父母的孩子无法和自己的父母分享感受,因为孩子们知道,会被取笑,被无视。通常,这是无数次受伤的经验留下的教训。

(6)他们从来没有表现出任何共情行为。这些父母从来不曾真正揣摩你的内心,理解你,或关心你。他们只对自己的事情感兴趣。

(7)他们喜欢展现一个完美的形象。他们善于伪装,确保别人把自己的孩子看成是一个生活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孩子。因此别人对孩子所受的心理伤害往往一无所知。

总的来说,有毒的父母分为两种:

(1)吞噬者:这些父母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延续。他们过分介入了孩子的生活、不尊重孩子,无法承认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

(2)忽略者:这些父母只关心自己。换句话说,孩子的存在并不能使他们心理发生任何改变。

抑郁,只不过是孩子们“中毒”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药物,是无法根治问题的,家庭治疗师的重要工作,就是诊断、切除并转化家庭系统里有毒的“病灶”部分,孩子才能真正逐渐恢复健康。

2、孩子青春期恋爱与性问题引发的抑郁

青春期有许多的特点,与抑郁最直接相关的特点并不是逆反,而是恋爱。事实上,孩子们通常不会因为逆反而抑郁,会逆反的孩子不会抑郁,那些很乖的孩子才会。与青春期抑郁最直接的相关因素是:失恋,或无法去恋爱。

弗洛伊德在他的经典著作《哀伤和抑郁》中提出,如果只是在“哀伤”的情况下,我们是能以一种健康的心态处理这种复杂的情绪的,我们的焦点会同时放在“爱”与“失去”,经历哀伤之后,我们得以复原。但在“抑郁”的情况下,患者会纠结于这种矛盾中最负面的元素——强烈的爱恨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抑郁症是由矛盾生成的内部冲突,一种攻击性的内化(aggressionturned inward)。青春期因为恋爱抑郁的孩子,会不断纠结于当初自己做过或者没做过的事情。与失去的哀伤相伴随的,他们往往还有强烈的负罪感——失去本身多少是一种解脱,但他们又要为自己的解脱而怀有罪恶感。

在这种类型的抑郁下,我们心理咨询师的工作重点,是让孩子们从负罪感中解脱出来,能重新去爱、相信爱的美好。这里还包括了同性恋的孩子们,他们在发现以及确认性倾向的过程中往往经历了巨大的负罪、哀伤与痛苦,需要得到专业的引导和帮助。

3、由“公主病”“王子病”引发的抑郁

如果说前面两种情况的抑郁症通过恰当的心理辅导与治疗往往能够看到孩子显著的变化,那么这第三种情况的抑郁,世界上顶级的心理治疗师可能也爱莫能助。但我要写出来,是因为这确实是我在工作中观察到的造成孩子抑郁的原因之一。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孩子的抑郁与前面两种情况不同,他们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心境低落的,你会发现这些孩子的抑郁是“看情况”的,有手机玩的时候很正常、在家的时候挺正常、顺着他们的时候挺正常,但让他们放下手机就抑郁、出门就抑郁、一有要求的时候就抑郁……这并非真正的抑郁,我把这些孩子的抑郁,称为“假性抑郁、工具性抑郁”,换言之,这些孩子的抑郁,是他们用来控制父母、甚至试图让世界可以如他们所愿而派生出来的工具。

这样的抑郁症,是很难被治疗的。因为,患者需要症状,症状是他们实现目的的工具,他们依赖于这个工具。

在这样的案例中,我们往往看到的不是毒性的、冷漠的父母,而是有求必应、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挥之即去的“保姆型父母”“割草机型父母”,这些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让自己的孩子经历该经历的挫折,于是当孩子要走出家庭走上社会的时候,一点点的挫折都经受不住,别人一句话或者非常正常的一个摩擦,这些“王子公主”已重伤,然后他们就抑郁了,抑郁成为了他们可以不出家门的工具。

真正的抑郁具有以下基本症状,而“假性抑郁”不完全符合。

快感缺乏:任何事物(包括了手机)都无法带来快乐或喜悦,无论是财富、提升、或者成就。

悲痛:悲伤、失落、无望,纠结,妄想

负罪感:为一切真实或虚构的失败自责,为自责而自责,为自怜自艾则自责(而不是一直责怪他人)

自我伤害:伤害自己、割伤、自杀、以及其他形式的加诸自身的痛苦

精神运动性阻滞:思考、走路、做任何事情(包括玩手机看电视)都觉得疲惫不堪。

植物性症状:生理学数据显示他们有巨大的压力反应,甚至在睡眠状态中也是如此。

睡眠变化:经常早醒。睡眠周期紊乱。

胃口:普通人靠吃来排解抑郁,但抑郁症患者对吃全无胃口(包括喜欢的食物)。

压力应激反应:交感神经系统被激活(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涌出。外表看来懒散疲惫,貌似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身体内部却正在经历巨大的压力反应。

对于假性抑郁的孩子而言,他们会逃避真正有效的治疗师,因为,他们其实根本不愿意被治好,治好了就离开襁褓,所以患者往往不给机会,阻抗很大。而如果还能做些什么,那么,此类抑郁更需要接受治疗的,通常是这些孩子的父母,他们至少有一位应该会有相对严重的心理创伤,这些父母对于“伤害”的过度敏感与恐惧,导致了他们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和溺爱,最终造成了孩子的过分脆弱,父母如果不疗愈,孩子健康起来的概率就会很低。

最后,除了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也许我们还可以尝试的另一个途径是:《金刚经》。

从学科和科学要求上,这并不应该是我一个心理学专业出身的咨询师该提出的意见,我本身也没有宗教信仰。但,我一直不是一个照本宣科的人,作为一个助人工作者,在工作室接待每一个家庭,在工作坊里做每一个个案,我的目的和使命都只有一个:让坐在我对面的这个家庭、这位当事人最大程度的恢复健康。

去年我有一条《人为什么会得抑郁症?》的抖音视频,点赞和留言率非常高,99%都是赞同的,而其中有一位留言说:“你说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其实都无法治疗抑郁症,能治疗抑郁症的只有金刚经”。

当然,彼时我看到时,我进行了驳斥,毕竟,我相信科学和医学,更深爱我自己的专业,通过有效的咨询辅导,停药的停止自残的健康起来的孩子不在少数,这几乎是一个助人工作者最大的快乐和价值。但是,我也就此机会去研究了一下金刚经,我想知道,这个人为什么这么说。然后,我发现,佛教、佛经和佛法并非同一个概念,若我们不执着于“法”,你就会发现许多最高的智慧本身是相通的。

大道至简殊途同归,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空性智慧,其实符合物理学所言的基本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我们的头脑想法,即佛家所说的念,是造成我们痛苦的根源;应该说,除了疾病所带来的痛苦,我们生命中其他痛苦本质上都是我们自己大脑的产物,这一点,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是高度一致的。认知心理学认为,并不是事情的本身引起了我们的情绪,同一个事情不同的人视角不同想法不同感受就不同,改变我们对待事情的看法和想法,就能改变我们的心情与结果。

基于此,对于抑郁症,我提出的最后一条也许不能称之为道的“道”:悟——空性智慧。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何不,三管齐下?

愿所有的抑郁症患者有机会走出黑暗,因为世界有爱,万物有光;

愿所有抑郁症孩子的父母、家人、老师与社会一起,再次帮助孩子们点亮心底的光。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治疗师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