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发烧老不好?还可能是这个病!
什么是川崎病?
川崎病(KD)又名小儿发热性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该病可发生严重心血管并发症,是小儿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之一。
川崎病是儿童时期常见的急性发热性疾病,自1970年以来,世界各国均有发生,以亚裔人群发病率为高。本病呈散发或小流行,四季均可发病,发病年龄以婴幼儿多见。川崎病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感染可能为其病因,但尚未证实。
如何判断川崎病?
(1)发热
一般持续5天以上,少数有更长时间(2周至月余),多在39℃以上,且抗生素治疗无效。
(2)皮肤表现
弥漫性猩红热样皮疹或多形性红斑,一般无疱疹及结痂,躯干部多见。部分患儿可表现为肛周皮肤发红、脱皮及卡介苗接种处皮肤红肿。
(3)双眼结膜充血
于起病后3~4天出现,无脓性分泌物,热退后消散。
(4)唇、口腔表现
口唇充血发红皲裂,口腔黏膜弥漫充血,舌乳头突起、充血,形似杨梅。
(5)颈部非化脓性淋巴结炎
颈部可摸到或看到肿大淋巴结,表面不红,无化脓。
(6)肢端改变
急性期手掌、足掌出现弥漫性红斑,手指、足趾末梢硬性水肿;恢复期指(趾)端甲下和皮肤交界处出现膜状脱皮。
硬肿与脱皮
川崎病有什么危害?
川崎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复发见于1%~2%的患儿。中、后期发生的冠状动脉损害是儿童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据报道,未经治疗的川崎病患儿中有15%~25%可能会发展为冠状动脉损害。
川崎病如何治疗?
川崎病治疗的目标是控制全身炎症、减少冠脉损伤、防止冠状动脉瘤形成以及血栓形成。符合诊断标准者需尽早进行治疗。急性期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包括阿司匹林以及大剂量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IVIG)。
川崎病如何护理?
药物方面
川崎病治疗期间,家属需遵医嘱予患儿口服阿司匹林等药物,根据血小板等随访指标按医嘱停药,并定期复查心脏彩超,不可随意停药。
疫苗接种
使用IVIG的患儿6~11月内应避免接种麻疹、腮腺炎、风疹和水痘疫苗等活病毒疫苗。
其他
家属需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避免搔抓及破皮等以免增加出血及感染风险。除非患儿存在明显不适或血栓形成高风险,不应限制患儿活动。
日常病情监测
(1)本病热退出院后,2~3月内应持续使用阿司匹林治疗,需每2~4周复查心脏彩超及血小板等指标,以决定抗凝、抗血栓治疗策略。
(2)患儿在治疗期间使用的预防血栓的药物有出血不良反应的风险,日常家属需观察患儿有无出血倾向,并及时就诊。
(3)无冠状动脉损害的患儿应于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年内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心电图、心脏彩超等)。
(4)有冠状动脉损害的患儿需长期密切监测。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