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1岁幼童误吃这种“糖”,不幸身亡!家长们一定要警惕

文 / 四川名医
2020-12-08 10:06

十户家庭,九户家中老人

都可能有慢性病

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长辈们往往会放一些常用药在家里

但很多人忽略了

这些药因为外表有糖衣包裹

而往往被孩子当作“糖果”误食

近日,佛山一名1岁幼童

就因误吞了半瓶降压药

导致急性肾衰竭

抢救无效死亡

据了解,幼童到达顺德妇幼保健院后,医生马上给她洗胃,在幼童胃里发现大量白色药物碎片。遗憾的是时间过去太久,药物已经被幼童吸收了。

负责这名幼童抢救的顺德妇幼保健院儿童重症医学科主任邓明红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她咬碎了大量的药物到胃里,会很快起效,进入血液里马上引起中毒。孩子马上出现休克状态。我们及时使用了一些解毒药和抢救措施,但是还没能挽救小孩的生命。”

好端端怎么会让孩子

吃下半瓶降压药呢?

邓明红表示:“后来我们问家长,原来奶奶带小孩。她说老人家有高血压,兜里有一瓶降血压的药。小朋友拿到就吃了。奶奶发现的时候大半瓶药都没了。

慌乱的奶奶并没有直接拨打120送医

而是找了孩子的妈妈

孩子妈妈当时又上班去了

孩子下午2点多吃了药

送到当地医院已经差不多3点半了

再送到顺德妇幼保健院

已经下午4点半左右了

据医生介绍,降压药对于成人来说,吃一片已经可以起到很好的控制血压作用,两片就可能导致成人低血压。小朋友就算吃很少剂量都会产生毒副作用。

儿童意外无处不在,做好预防措施是关键。药物的存储放置一定要注意安全!

万一小朋友误吃药物,

家长第一时间该怎么办?

家长一旦发现孩子误服药,必须先立即采取急救措施。若要带孩子到医院处理,千万别忘了带上误服药物药瓶或者说明书,能帮助医生尽快判断并及时进行针对性治疗。

针对误服的不同药物,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处理吧!

✎ 心脑血管药、降糖药

危险程度:★★★

可能有生命危险及不可逆后遗症

十户家庭,九户家中老人都有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以致近几年孩子误食老人家的心脑血管药、降糖药的情况时有发生。

这类药物对孩子的影响最严重,可能会造成心率及心律异常、血压过低、血糖过低等情况,甚至会危及生命。而且误食这些药物后的症状会造成脑部缺氧,可能会导致不可逆的损害。

家长一旦发现孩子误食此类药物,首先要做的并非催吐或者喝水,而是立即到医院进行处理。误食后的4-6小时非常关键,是否能及时处理对孩子会否出现较严重的后遗症有极大关系。

此类药物可带来较严重的后遗症,即使家长没有及时发现孩子误食,无论过了多久都应该到医院做相关检查。

✎ 避孕药、安眠药等

危险程度:★★☆

出现不同程度的毒副反应

有两类药物的误服在临床上较为多见。一是安眠药,还有就是避孕药。这两类药物若孩子服用药量过大,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毒副反应,如昏睡、头晕,甚至是出现第二性征等。

当发现孩子服用这类药物应该果断催吐(孩子清醒的情况下),并赶紧送到医院进行对症治疗。一般在进行正确处理之后,停药调理,随着药物在体内的代谢,症状大概一两个月后就会自然缓解。

✎ 感冒药、止咳药等家居常备药

危险程度:★☆☆

引起各种不适

不少药物如镇咳化痰药、紧急退烧药等,由于味道香甜,因此特别容易被孩子当成糖浆喝干净,而且吸收较快,若不是第一时间发现,催吐的效果并不好。

具体处理情况要看孩子误服的量和出现的不适症状来决定。

如紧急退烧药虽然有使用时间和次数的限定,但其主要作用是促进排汗,有造成脱水的可能。

在不知道孩子喝了多少的情况下,如果是小瓶装15毫升以下,即使都喝完了一般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注意补水则可,家长要密切留意孩子的精神状态,若无不妥则不需要过于担心。

若药瓶容量大于15毫升,那么孩子可能误服超量的情况下,通过普通的喝水都不一定能及时补充水分,建议到医院进行补液。

✎ 钙片、维生素、咽喉含片等

危险程度:★☆☆

副作用较小

在家庭常用药物中,钙片、维生素、滋补药、咽喉含片等保健类药物的副作用较小,因此孩子只是误吃少量,不需要做特殊处理,只要多喝水促进药物稀释排泄,并注意孩子是否出现不适。

但家长需要注意,如果一次性误服过多,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肾功能,建议及时催吐并送医院进行相关检查。

如何预防孩子误服药?

误食药物,对孩子的危害可不小,甚至危及生命!那么我们平时应怎样预防孩子误食药物呢?

√ 首先家长要把药物分门别类放好,成人药物和孩子药物要分开放,最好不要跟食物放在一起,尽量放在高处孩子拿不到的地方;

√ 其次,成人服药时尽量不要当孩子的面,服药后放置药物时也尽量避免让孩子看见;

√ 还要多教育孩子,药物与糖果的区别,用药瓶、药盒装着的东西千万不要自己拿来吃。

总之,若已开盖使用的药物,必须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

家长们一定要教育小朋友

加强安全和危险意识

如果老人带小孩子

也应让老人一起学习安全知识

掌握更多的急救手法

避免遗憾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