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看过精神科大夫或住院后,再也不愿意就医了,父母该怎么应对

文 / 精神心理何日辉
2020-12-05 09:41

上一篇【家长自助指南】文章中,我们分析了为什么有些孩子出现了精神心理问题,但就是拒绝上医院;并为父母提供了一些实用性的建议。

这篇文章便接着这个话题,讨论另一种孩子不肯就医的情况:

孩子刚出现症状时,去看过精神科医生,甚至住过院,但后面说什么都不肯再去了。

这些孩子到底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和心态?父母又该如何有效地应对?

01

首先,父母必须了解孩子不愿再去看精神科大夫的根本原因。虽然每个孩子的具体原因不完全相同,但根据我们的临床经验,往往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种,孩子本来就不愿意去看精神科,之前是被父母逼迫的;而后续的就医体验和用药效果不理想,进一步令他们排斥精神科的诊治。

孩子可能认为自己没有精神心理问题,又或者有强烈的病耻感,他们本来并不想去看精神科。但迫于父母的压力,他们不得不前往就医,且带着强烈的负性情绪。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就医过程中,患者往往要在医院里经历较长时间的等待。尤其是有名的公立三甲医院的精神科或者精神专科医院,候诊区很多人,都是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及家属,几乎每个人脸上不是死气沉沉的,就是写满焦虑和彷徨。

总之,传统医院精神科或者精神专科医院的环境比较拥挤、嘈杂、压抑,孩子可能在等待的时候就很不耐烦,焦躁不安。这又加强了他们的负性情绪体验。尤其是很多孩子出现精神心理症状后,还有严重的社交恐惧症,非常排斥人多的地方,可能会对熙熙攘攘的医院感到恐惧。

等到孩子终于见着医生了,由于精神科症状学诊断的局限性,医生一般主要询问情绪和行为,不太注重心理过程。精神科的优质医疗资源又紧缺,每位医生可分配给每位患者的时间很有限,可能最多也就10多分钟。

有些孩子可能想着既然都来了,就打算跟医生详细说一下自己的情况,想认真跟医生探讨下自己到底是不是有精神心理问题。现在网络资讯很发达,有的孩子就诊前自己就查过很多资料,有一些疑问和困惑,他们也希望大夫能解答下。

可是,出于时间限制,医生很可能会打断他们,即使回答,也只能比较简单直接。这就很容易让孩子感到郁闷,认为医生高傲、敷衍、不耐烦。有部分孩子可能本来就有一定的偏执型人格改变,敏感多疑,医生一些不经意的言语举止也会让他感到自己的人格尊严被冒犯。

所以,这些负性的就医体验会令孩子更加反感,对精神科医生更加不信任。对于医生开的药,有的可能根本就不愿意吃,有的则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服药一段时间。

如果药效较明显那还好;可如果药效不太理想,甚至出现较大副作用,孩子就更加冒火了,认为精神科大夫不专业,开的药根本没用。后面父母再怎么劝,孩子都不愿意再去医院了。

应该说,这些孩子对精神科药物和医生的认知有很多是偏颇的,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可是,客观上,其被迫就医的经历确实对他们造成了心理创伤。

第二种,孩子本来对看病吃药抱有较高的期待值,但最终大失所望。

也就是说,这部分孩子的求治动机和愿望本来是比较强烈的。有的甚至通过网络搜索做过抑郁自评表,怀疑自己有抑郁症,主动向父母提出到医院看看。

他们特别渴望精神科医生可以帮自己快速地解决难题,如果父母找的是有名的医院和专家,他们的期待值可能就更高,甚至以为可以药到病除。

换言之,他们其实对精神心理障碍的诊疗也是缺乏深入理性认知的,过分乐观,没有做好相关的心理准备和预期。如果就医时,精神科医生也无法充分照顾到他们的需求和感受,他们会感到有点失望,但还不算严重。但如果药物治疗的效果与他们期待的很悬殊,甚至副作用先显现的话,他们的心理落差会非常大!

这时,父母也着急,可能会带着孩子换一个医院,找另一个大夫。但如果还是没能达到孩子想要的效果,不断在就医过程中遭受打击和创伤的话,孩子会从刚开始的满怀期待逐渐变得心灰意冷,对精神科产生质疑。又或者认为自己的病情太严重,无药可救,陷入绝望,所以再也不肯上医院去了。

还有一种比较极端的情况,那就是孩子以往不但就医过,而且是因病情危急被强制送院。在他们情绪爆发时,医务人员很可能对他们进行过保护性约束措施、注射镇静剂、电休克治疗等等。

在家长和医务人员看来,这是基于病情危急的理性选择和有效治疗手段,但对于孩子来说,这很可能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创伤。尤其是保护性约束,孩子可能会认为自己被绑起来了,是对其人格尊严的侮辱。

另外,如果住院环境较差,同病房若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成年患者的话,尤其是经过长期大剂量服用精神科药物的,他们的神情和言语举止会大大加深患者的愤怒和恐惧。他们可能会觉得,“我居然沦落到跟这些人住在一起”、“他们把我当成了精神病”。

还有,有的孩子非常聪明。他们慢慢摸索到了医务人员评估病情的规律,知道如果想尽快出院,应该作如何的表现。他们会故意伪装得情绪平稳,积极而理性。

我们接诊过一个患者小虹,她在其它医疗机构住院时表现得非常好,还主动帮助医生开解其他患者,充当“医生小助手”的角色。后来,她到我们这里来面诊的时候说,其实那都是装的,只是为了尽快出院,要骗倒医生护士一点都不难。她心里知道自己的病其实还很严重。

那么,这一类青少年患者出院后,他们对精神科的负面看法就更加复杂。他们在住院时遭受过一定的心理创伤,对医务人员有愤怒和厌恶;他们发现医务人员都被自己忽悠了,心里又对其有轻视、甚至是蔑视。可想而知,他们坚决不想再上医院了。

因此,父母不要对孩子不愿就医采取指责、讲大道理的态度,一定要采用“沟通三部曲”(共情、倾听、引导),了解孩子心理的活动,他们到底出于什么原因不愿再次就医。

02、

了解了具体原因后,父母接着该怎么一步步引导呢?

第一步,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尽量减少激活孩子对医院、精神科大夫的心理创伤。

虽然孩子对精神科诊疗的认知是片面的、甚至是偏执的,但这与就医过程中的遭受的心理创伤有关。往往只要家人一提到去医院、精神科、吃药这些字眼,孩子就本能般地感到厌烦、生气。这是典型的遭受心理创伤后的病理性条件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