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药品黑榜:这8类常用药慎用!

文 / 小小筱筱呀
2020-12-02 09:41

“新冠病毒在冬季会更严重!”

这还等啥呀?赶紧下单囤了一波口罩!

相信大家也看出来了,在全球每日报告病例数经常突破60万的今天,疫情其实从未离我们远去。

尤其进入冬季,各种呼吸道疾病也到了高发时期,宝宝的家庭小药箱必须搞起来!

但你知道吗?有些爸妈深信的常用药,其实是损伤宝宝身体的大叛徒!

在这个关键时期,哪些药慎用/禁用?哪些药优先推荐?一次给你们都说清!

1、儿童药品黑榜:这8类常用药慎用!

感冒

《中华儿科杂志》儿科专家普遍认为——2岁以下宝宝不建议使用复方感冒药,4岁以下宝宝要遵医嘱使用。凡是药品中有“氨、酚、布、敏、麻、美”这几个字的一定要擦亮眼睛,比如:

小儿氨酚黄那敏

上榜原因:含有退热成分对乙酰氨基酚,与退烧药(泰诺林)同吃,容易药物过量,造成肝损伤。

之前看过这样一则新闻:

伪麻美芬滴剂、美敏伪麻溶液

上榜原因:含有伪麻黄碱,是神经兴奋剂的一种。

上榜原因:含有金刚烷胺、咖啡因,过量服用会产生兴奋、惊厥、心律失常等症状。

安乃近类药物

上榜原因:

今年3月国家药监发布公告,明确指出,安乃近类药物禁用于 18 岁以下青少年/儿童。

而且强调了即使是成人,安乃近也不能作为首选用药。

安乃近的不良反应又多又严重,包括引发白细胞减少、肾功能损伤、急性造血功能停滞等。

国内于今年3月禁止生产安乃近注射液等7种药品。

尼美舒利

上榜原因:容易造成儿童肝脏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12岁以下禁用。

阿司匹林(包括注射用赖氨匹林精氨酸阿司匹林等)

上榜原因:可能引起严重的脑部不良反应——瑞氏综合症,出现惊厥、呕吐、昏迷等症状,情况危急甚至会导致死亡。

16岁及以下儿童不宜作为退烧药使用。除非有明确的适应症,比如川崎病。

止咳类

含有可待因的止咳药

上榜原因:18岁以下禁用。长期服用可能形成依赖性和成瘾性,引起意识混乱等不良反应,严重会危及生命。

含有(非那根)异丙嗪的止咳药

上榜原因:2岁以下禁用,可能导致娃呼吸抑制甚至死亡。

抗过敏类

上榜原因:抗过敏药常用的多数是抗组胺药。这些药物在使用上有一定的年龄限制,因此在用药的时候一定要看准年龄!

抗病毒类

利巴韦林

上榜原因:不能乱用。

只有在面对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重症肺炎时,才会使用利巴韦林。

而且必须选择雾化剂型,但这种雾化剂型,国内是没有的。

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

上榜原因:无法有效防治流感,1岁以下儿童禁用。

阿糖腺苷

上榜原因:目前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还没有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证明,需要在医生的建议下使用。

“止泻用药”

上榜原因:庆大霉素属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同时也是一种经常被爸妈用于止泻的药物,但实际上它有让宝宝致聋的风险。

我国每年有大量宝宝因不当用药造成中毒性耳聋,其中95%以上为氨基糖苷类药物。

之前有过这样的新闻:

因此,不建议家长给宝宝口服庆大霉素注射剂治疗宝宝感染性腹泻。

止痛类

安痛定

上榜原因:和安乃近一样属于氨基比林复方制剂,容易引起白细胞减少症或过敏性休克。

抗生素

上榜原因:只有当宝宝存在细菌感染,抗生素才会派上用场。

如果服用不当,后果很严重:

除了这些药慎用外,科大大这里还有一份已被药监局明确列入“黑名单”的儿科药品名单。

记得保存哦!

既然有这么多的药品不能随便用,那宝宝生病时,该吃什么样的药才做到既安全又有效呢?

一起接着往下看!

2、儿童药品红榜:娃生病,还好有TA!

感冒

普通感冒属于自限性疾病,相比吃药,更推荐使用生理盐水滴鼻剂为宝宝清理过多的鼻涕,同时保持空气湿润,多喝温水。

发烧

经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在世界各国广泛使用、安全性高的退热药有两种: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对乙酰氨基酚适合 3 个月以上的宝宝;布洛芬适合 6 个月以上的宝宝。

咳嗽

咳嗽有痰:氨溴索口服液(1岁以下宝宝不建议用)

咳嗽并伴有喘息:氨溴特罗液体制剂

过敏

宝宝能接受的药品有氯雷他定糖浆、西替利嗪滴剂。

抗生素

如果宝宝是细菌感染,就要服用抗生素了。

在医生指导下,可以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和阿莫西林颗粒。

抗流感

磷酸奥司他韦,主要用于成人和1岁及以上儿童的甲型和乙型流感治疗。

皮肤类药物

治疗湿疹:丁酸氢化可的松

治疗尿布疹:氧化锌软膏

皮肤止痒:炉甘石洗剂

腹泻/便秘

腹泻:口服补液盐III+乳糖酶。

不建议盲目使用泻药。优先口服补盐液III,少量多次补充预防脱水。

腹泻还会导致内源性乳糖酶减少,必要时还要服用乳糖酶解决乳糖不耐受的问题。

便秘:开塞露+乳果糖。

乳果糖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开塞露可应急用,但长期用会有依赖。

药物不是解决便秘的最佳方式,平时要给宝宝吃膳食纤维含量高的食物,多活动,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