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救了几万个孩子,河南有个“糖爷爷”

文 / 小喜探医号
2020-10-28 09:44

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来到世上时,就已不完整:肛门闭锁、巨结肠、脑积水……

这些可怜的孩子,仿佛受到了最“反文明”的诅咒。

但幸运的是,这个世界还有文明的守护者。

文明的起源是什么?

也许并不是人类学会使用工具。

考古最新发现了一个受伤愈合的原始人骨头,这件事引起全球关注。

有人说:也许这才是“文明的起源”,当同伴受伤时,“知道救治,而非抛弃”

“这些孩子太苦了,所以我要给他们一些糖……”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小儿外科主任陈琦这样说。

就诊后的粉丝宝宝收到了糖爷爷的“糖”

当天,他们科室住了近70个小患者大多数是先天性结构畸形的疾病。孩子们带着“伤”找来,而陈琦就是“你命由我不由天”的“修伤人”。

陈琦的绝招是爱心、细心、耐心和精湛的医术。他的科室,没有主任、医生、护士,只有掌握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小患者的爷爷、叔叔、阿姨。

甜蜜传承

“爷爷,今天我请你吃糖”

10月15日下午。

几日雨后,郑州初晴。

一个稚嫩童音像阳光直刺诊室:“爷爷,我给你带糖了……”。这是一个经他手术治疗痊愈,来门诊复查小男孩的礼物。

“哦呦,爷爷好开心啊!”正在接受采访的陈琦扭头笑了,“来,爷爷也送你一颗糖。”他熟练地从兜里拿出一颗糖果递给这个孩子。

糖爷爷给小宝宝递出了的自己的“糖”

“爷爷,今天是我请你吃糖……”这个3岁的男孩,使劲推开陈琦的手,他的执拗把一圈人都逗笑了。

男孩妈妈说,孩子1个月前做的阑尾炎手术,和孩子说来找发糖的爷爷复查,他很高兴,并给陈医生也带了糖块。

陈琦的兜里,永远装着糖,办公室的柜子,有一整层也365天放满糖。

办公室柜子里放满了糖爷爷的“糖”

糖,是他和孩子们交往的一种“仪式”。

护士长冯小娟说,全科30多名医护,也大多都“带糖”工作,这种具有魔力的食品,让娃娃们多了许多快乐。

“这娃其他都挺好,就是脾气可大。”另一个孩子的妈妈小声叙述说。

“脾气不大能得疝气?疝气就是俗话说的气蛋,咱们土话说一个人脾气大,就是‘你咋恁气蛋?’”陈琦摸着小男孩的头,笑眯眯地说。

幽默的话语,让男孩的家长听完哈哈一笑。

“实际上,小儿疝气是因为腹股沟管先天发育未闭合,加上孩子经常哭闹导致腹压增加,这才致病。”陈琦又补充说。

一开始,我以为这个小男孩是陈琦的熟人,等他走后,陆续有小孩进来就诊,我才得出答案:每一个走进诊室的孩子,陈琦都会给他们发糖,他们都是陈琦的“小孙孙”“小孙女”。

而这样的孙子孙女,陈琦有成千上万多个。

公开资料显示:他用“微创治疗小儿疝气”已治愈1万余人;使用“一期经肛门、腹腔镜微创治疗先天性巨结肠”和“微创手术治疗肛门直肠畸形”等技术,成功手术数千余例……

完美人生

“人的幸福,或许只有两件事”

“人的幸福是什么?”不同的人或许有不同的体验。

陈琦自问自答道:“我认为幸福就两件事:找个好对象,生个健康娃……”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如此幸运。

说话间,诊室又来了一对年轻夫妻,怀里抱着一个娃娃,看上去只有两三个月大,孩子皮肤很白,眼睛很大,漂亮极了。

打开襁褓,我瞬间惊呆了:孩子的腹部有个洞,洞上连着一个塑料袋子。

陈琦教授小声说,这个孩子出生时只有28周,患有新生儿坏死性肠炎,当时只能紧急给他肠造瘘救命,现在5个月了,这个孩子的体重连10斤都不到。

说话间,陈琦拿一根双腔导尿管探入孩子的肠造瘘口内,管子另一端是注射器。

“看见没?就这样往导尿管的侧孔打1毫升空气,来验证远端大肠是否功能正常。学会了,回家后你们自己也能弄。”

一次“免费”的治疗就这样完成了。

临告别,陈琦不忘给孩子妈妈透露一个喜讯:等孩子的体重长到10多斤的时候,就可以封瘘了。

一句轻描淡写的话,便是一家人期盼已久的希望:封瘘了,也就意味着孩子基本回归正常生活了。

酒瓶娃娃

“那个娃娃只有1瓶酒那么重”

去年春节前,陈琦做了一个手术,至今难忘。

小孩26周早产,生下来体重才600克。

“就一瓶酒那么重,还有肠坏死……”当时,不少人给孩子爸爸说:“你这个孩子救不活了……”

虽然做了最坏的打算,但陈琦还是捉刀上场:8个月内,为孩子做了3次手术。

这个孩子就这样被“逆天改命”

“孩子现在吃得白白胖胖的,孩子爸妈隔一段都给娃抱过来让我看看。”陈琦笑着说,一脸温柔。

除了肠坏死,还有另一种似乎是“被恶毒诅咒”的疾病。

“缺德带冒烟,生孩没屁眼!”这句话在河南流传甚广。

但实际上,“肛门闭锁”这个病,和道德没有半毛钱关系。

陈琦科室住着许多这样的娃娃。

“把门不把门?”跟陈琦查了一早上的房,这句话,他问了12次。

陈琦主任仔细为小宝宝做检查

一个前来复诊的孩子,术后1年多了,每天拉两三次,从没拉到裤兜里——这个结果让陈琦很欣慰。

但家长仍有疑问:孩子拉大便的时候,总有组织翻出肛门。

“那是肠粘膜,等站起来,就又回去了。没事,孩子长大了,这就跟大人的痔疮一样,不影响生活。”陈琦的解释,打消了家属的顾虑。

“其实,很多医生把话说得太满了,做过手术的小孩 ,怎么可能和正常人完全一模一样……能接近正常就很好了。”

陈琦说,现在有很多医患纠纷,有一部分就是医患沟通不到位。

所以他常给年轻的医护人员交代:一定要注意沟通的方式方法,每次沟通就是一次医学科普。

同时,医生要通过有效的沟通和科普,争取得到患者和家属的理解和支持。毕竟,医学虽然在不断进步,但医生不是神,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在当下得到彻底解决。

魔法科室

24小时暴走的“魔法师”

早上7点30分

郑州的街道刚刚醒来

郑大三附院妇产科病房大楼9楼的小儿普外科

已如同游乐场

……

家长带着术后恢复中的孩子散步、玩耍,护士忙着翻看资料,查看病房,而陈琦则来到“术后观察室”挨个查看重病患儿。

连护士站都是爱你的形状

这里住着一群还没有名字的小娃娃,保温箱上都写着“某某某之宝”。不少孩子还是从产房,直接抱到小儿普外科的手术台上。

早上8点,陈琦查看完毕,走出观察室,全科医护人员在他的带领下站立开会10分钟,高速有序交接工作。

早上8点10分,陈琦开始查房。

“孩子拉的便便有血丝,很可能是消化不良或有肠炎,需要观察和检查……”

“早产的双胞胎一个做过手术住这儿,一个住前楼的新生儿科,要不你们再多观察两天,等这个完全稳定了,让俩孩子一起出院吧,不然分割两地,家长怎么照顾的过来?”

……

谈笑间,数十诊室走过。

8点50分,查房完毕。陈琦没有片刻休息,就要准备上手术台了。

那天7台手术,算是少的。

小黑板上排满了陈琦主任当天的手术清单

有时,他一天要做10多台手术,在手术台上站到半夜是常事。

“陈主任对我们做事做人影响都很大,我们都是把这些孩子当自己孩子看待,家属们都叫我‘冯妈妈’‘孩儿他姨’……”护士长冯小娟说。

一、三、五手术,二、四门诊,周末下乡义诊,这便是陈琦的一周。

电话永远24小时接听,这便是陈琦的24小时。

胸前的工作证上,贴着陈琦早些年的照片,当时一头黑发,如今已是满头银白。

从医35年,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刀锋之舞

35年一刀在手,救下数万娃娃

“我在这儿干了30多年,小儿外科也从建院初期的8个医生、8个护士、不到30张床位,发展到现在的9个病区、近400名医护人员,300多张床位。”

“就像子女们大了,一个个都成家了。”陈琦说,现在小儿普外科也分4组,黄华、杜俊鹏、曹振杰3个副主任医师各领一组。

陈琦的书柜里,放了大量书籍和资料,其中一本棕色“旧书”引起我的注意。

翻开一看,陈琦用英文注解的文字赫然在目。

35年不辍学习探索,陈琦救治了无数患儿。

采用腹横纹小切口手术及腹腔镜微创治疗小儿疝气;经肛门一期手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及腹腔镜辅助巨结肠手术、肛门直肠畸形;开展多学科会诊及改良化疗方案结合手术治疗小儿肾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与妇科专家联合研究行回肠代阴道成形术治疗先天性的子宫阴道双无;与产科、超声科等多学科联合,开展产前诊断,评估畸形胎儿,为孕妇及家属答疑解惑,为新生儿实施手术矫正膈疝、脐膨出、腹裂、骶尾部畸胎瘤、肠闭锁、食管闭锁……

医术高超,仁心深藏。

前几天,他实在忍不住,组织全科医护人员进行一次捐款。

“这个孩子太可怜了”,陈琦说,这个来自老区、独自来就医的16岁女孩,因为骶尾部畸胎瘤,导致一个屁股大一个屁股小。

她从小被抛弃3次,最后终于有养父母肯收养她了,养父却早逝,只留下这个女孩和智力障碍的养母相依为命……

陈琦主任手机里另一位小宝宝的骶尾部畸胎瘤

说起这些,陈琦一声叹息,“我们全科30多人捐了5000元”,加上农合报销,她做这个手术不用自己花钱,还能剩下一部分当生活费。

还好,手术效果不错,女孩开心地回去上高中了。

40年前的1980,陈琦也在上高中,他从家乡灵宝考上河南医科大学(现郑州大学医学院);

40年后2020,陈琦早已成为一方医界巨擘,虽已白发苍苍,仍“心如少年”

刀尖飞舞,糖果满屋,他披荆斩棘,为患病的孩子们劈开一条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