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是慢吞吞,拖延行为如何矫正?丨视知×中国医学科学院
“拖延”是一种从学生群体乃到成人中常见的行为表现,在小学生群体中,拖延现象也比较普遍。喜欢赖床,作息没有规律;作业总是拖到最后一刻才动手写;浪费时间,没有守时观念.......这些都是小学生拖延现象的主要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都企图改变甚至根除孩子的拖延情况,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即使“威逼利诱、软硬兼施”,仍然没有效果。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隐藏着心理原因。
作为家长,如何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如何有效地介入孩子的拖延问题、帮助他们战胜“拖延”呢?一起来听听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的小爱和小库怎么说!
妈妈:都几点了,还没写完?!
小爱:很多小孩子都存在拖延的现象。明明知道作业拖着不做,会影响睡眠以及第二天的学习,但还是一直磨蹭,这就是典型的拖延行为,持续的拖延不仅会导致孩子成绩下降,甚至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拖延症不仅会导致孩子成绩下降,甚至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小爱:拖延不是“懒虫”作怪,孩子每一个拖延行为的背后都有家长和老师不知道的深层次心理原因。但如果家长们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想改变孩子拖延情况就很难哦。首先,家长应先自查是不是自己操之过急,孩子可能并没有我们预期的那么快。
小男孩:我太难了。
小库:如果仔细观察判断孩子确实存在拖延行为,则一定要及时矫正。对于专注力不够的孩子,家长们不要过多地催促,应更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学习热情的变化,适时给出建议。其次要给他们营造一个安静、整洁、适合学习的情境。家长们还可以让孩子充分体验“沉浸式”学习的乐趣,从而有效提高孩子做事情的专注力。
小库:如果孩子做事情缺乏耐心和毅力,从而对课业存在恐惧和焦虑等畏难情绪,可以协助孩子将学习任务列成清单,把大任务分解成明确、具体、容易完成的若干个小任务,这不仅有助于建立孩子完成作业的信心,获得成就感与快感,而且还能提升自我效能感,克服拖延行为。小库:孩子如果分不清轻重缓急,总把时间花在琐碎、不重要的事情上导致了拖延,家长可以协助孩子对事情进行评估排序,训练他们有效地分配和运用时间。小爱:对于那些过度在意细节、追求完美的小朋友,家长要给他们树立“先求有,再求好”的观念。避免因总是等待“完美的时刻”而迟迟未能采取行动的拖延现象发生。小爱:榜样的力量也很重要!调研显示,父母下班后有学习习惯、氛围安静的家庭,比父母沉迷于游戏娱乐的家庭,孩子的学习习惯和成绩更好。小库:运动对改善拖延行为也有效果。因为运动会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些神经递质对注意力系统的调节起主导作用。小爱:孩子拖延行为的背后,往往藏有渴望被了解的情绪,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小库:没错,对待拖延需要对症下药。在帮助孩子们矫正拖延行为的过程中,家长们切忌急于求成,一定要把孩子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小爱:科学地陪伴,合理地激发,与孩子并肩作战,才能让“拖延症”一去不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