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医搜|家长注意!幼儿园猩红热高发 早期症状与感冒相似要警惕
近日,广东省疾控中心发文提醒,广东省猩红热已进入流行季节,预计在12月下旬进入流行高峰期。
该病多见于小儿,尤以5~15岁居多,幼儿园和小学成为猩红热发病的重灾区,由于猩红热早期症状与感冒相似,幼儿又不善于表达,往往被家长忽视。
认真阅读此文,你就知道如何在早期发现该病的端倪,早预防早治疗!
什么是猩红热
猩红热是由A群溶血性链球菌(也称为化脓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民间称为“烂喉痧”。
主要表现
起病急、发热、咽峡炎、弥漫性皮疹、继而脱皮,大多数患者症状轻,预后良好。少数患者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关节的损害,极少数引起死亡。
传播途径
猩红热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通过呼吸、咳嗽、打喷嚏、说话等方式产生飞沫经呼吸道传播。部分可通过接触皮肤伤口或产道等处传播。
怎样判断孩子是否“中招”?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主任医师任立红说:“猩红热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春季的4至5月、冬季的11至12月多见,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猩红热一直在发生,一旦群体的抗体降低了,就会出现流行。
猩红热起病的初始阶段,表现为发烧、喉咙痛等,很容易与感冒混淆,不过还是有一些可以明显区分的特点:
1. 患儿会持续高温;
2. 发烧第一天全身出红疹;
3. 患儿口周呈现苍白环;
4. 舌质红、舌刺大,很像成熟的杨梅。
特别提醒:发热、出皮疹、杨梅舌,如果出现这些典型特征,家长们就要提高警惕,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
猩红热临床表现
潜伏期2~5天,也可少至1日,多至7日。
前驱期
大多骤起畏寒、发热,重者体温可升到39℃~40℃,伴头痛、咽痛、食欲减退,全身不适,恶心呕吐。
婴儿可有谵妄和惊厥。咽红肿,扁桃体上可见点状或片状分泌物。
软腭充血水肿,并可有米粒大的红色斑疹或出血点,即黏膜内疹,一般先于皮疹而出现。
出疹期
皮疹为猩红热最重要的症候之一。
多数自起病第1~2天出现。偶有迟至第5天出疹。
从耳后,颈底及上胸部开始,1日内即蔓延及胸、背、上肢,最后及于下肢,少数需经数天才蔓延及全身。
典型皮疹
在全身皮肤充血发红的基础上散布着针帽大小,密集而均匀的点状充血性红疹,手压全部消退,去压后复现。
偶呈“鸡皮样”丘疹,中毒重者可有出血疹,患者常感瘙痒。在皮肤皱褶处如腋窝、肘窝、腹股沟部可见皮疹密集呈线状,称为“帕氏线”。
面部充血潮红,可有少量点疹,口鼻周围相形之下显得苍白,称“口周苍白圈”。
杨梅舌
病初起时,舌被白苔,乳头红肿,突出于白苔之上,以舌尖及边缘处为显著。2~3天后白苔开始脱落,舌面光滑呈肉红色,并可有浅表破裂,乳头仍突起,称“杨梅舌”。
皮疹一般在48小时内达到高峰,2~4天可完全消失。重症者可持续5~7天甚至更久。颌下及颈部淋巴结可肿大,有压痛,一般为非化脓性。出疹时体温更高,皮疹遍布全身时,体温逐渐下降,中毒症状消失,皮疹隐退。
恢复期
退疹后一周内开始脱皮,脱皮部位的先后顺序与出疹的顺序一致。躯干多为糠状脱皮,手掌足底皮厚处多见大片膜状脱皮,甲端皲裂样脱皮是典型表现。脱皮持续2~4周,不留色素沉着。
类型
普通型
在流行期间95%以上的患者属于此型。临床表现如上所述。有咽峡炎和典型的皮疹及一般中毒症状,颌下淋巴结肿大,病程1周左右。
轻型
表现为低热或不发热,全身症状轻,咽部轻度充血,皮疹少、色淡、不典型,可有少量片状脱皮,整个病程2~3天,易被漏诊,近年来多见。
中毒性
全身中毒症状明显,高热、剧吐、头痛、皮疹可呈片状或出血性淤斑,甚至神志不清,可有中毒性心肌炎及周围循环衰竭、化脓性脑膜炎、中毒性休克、败血症等。此型病死率高,目前很少见。
脓毒性
咽颊局部黏膜坏死形成溃疡,有脓性假膜。可引起各种化脓性并发症和败血症,如化脓性中耳炎、鼻窦炎、乳突炎、颈淋巴结炎等,已罕见。
外科型或产科型
病原菌由创口或产道侵入,局部先出现皮疹,由此延及全身,但无咽炎,全身症状大多较轻。
猩红热并发症
如果猩红热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或者因患者的个人体质,就有可能出现并发症,甚至可损害心脏。
猩红热主要有三种并发症:
1. 局部感染,表现为咽后壁脓肿、中耳炎、淋巴结炎;
2. 出现中毒性心肌炎、心包炎等;
3. 导致免疫损伤,如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肾小球肾炎等。
4. 猩红热还有机会并发肺炎、脑膜炎、心肝肾等脏器损害,甚至引发较罕见的中毒性休克综合症。
注意:现时没有疫苗可预防猩红热。
如何预防
预防猩红热,家长这样做:
1. 保持良好的个人和环境卫生;
2. 时刻保持双手清洁。当双手被口鼻分泌物污染后,应立即用消毒液洗手;
3. 咳嗽或打喷嚏时应掩着口鼻,并妥善弃置口鼻分泌物;
4. 避免与他人共用个人物品,如餐具和毛巾;
5. 保持空气流通;
6. 及患上猩红热的儿童应避免上学或返回幼儿中心,直至退烧和服用抗生素最少24小时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