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挤眉弄眼、做鬼脸”也要看医生,为什么?是病吗?
文 | 静进医生
父母带孩子来就诊时,因孩子经常“挤眉弄眼、做鬼脸”做主诉的特别多,且大有增多趋势。儿童不自主的头面部抽搐、扭脖子、缩腹、发出怪声等行为医学上叫做抽动症或抽动障碍,是儿童精神心理科最常见病症之一。抽动症多见于学龄儿童,也可见于幼儿期,男孩较多发,最初表现轻微时多被父母误认为是眼疾或感冒带去看医生,后来发现孩子频繁面部抽搐和做各种“鬼脸”,于是焦急万分各处找医生看病。
什么是抽动症?抽动症是一种常见于儿童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是突然、重复和非节律性的肌肉抽搐或发声抽搐,如频繁地眨眼、努鼻、抿嘴、清嗓、点头、翻白眼、发声、摇头、耸肩、咳嗽等,抽动发展顺序多为头面部-颈部-肩部-腹部-上肢-下肢-乃至全身。病程从几周至一年内自愈或经治疗而愈,这种情况叫“短暂性抽动障碍”。持续一年以上且症状趋于严重的叫做“慢性抽动障碍”或可诊断为“抽动秽语症”(妥瑞症),抽动顽固者可延续数年甚至到成人期。
抽动症状的发作是下意识的,很难有意识地自我控制。一般来讲,大部分抽动症病程较短,几个月至几年都有,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到了青春期后症状会自动缓解或消失,这与其脑功能发育的成熟有关,如大脑额叶的成熟会自然控制很多冲动或抑制行为,所以成人抽动症比较少见。
抽动症的诱因抽动症虽然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多见于“正常”儿童,但也见于多动症、学习困难、遗尿症、自闭症、情绪障碍等儿童,尤其高功能自闭症。具体到每个抽动症孩子,他们的个体间差异很大,发病原因复杂且不尽相同。早先认为是与大脑基底神经功能失调有关,抽动症还被证明具有遗传倾向,且认为与链球菌感染有关。过敏性体质或免疫功能紊乱的儿童也容易患抽动症,而且易加重病症的发作。近年来的情况表明,家庭和环境因素对发病起着明显的“扳机”作用。
抽动症的负面影响不见得是症状本身,而是对儿童本人、父母以及周围人们的情绪心理造成的影响,也会对亲子关系、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多麻烦,同时抽动症容易合并其他情绪行为问题,如频繁发脾气、攻击行为、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意识不良、遭致同学讥笑或排斥、学习成绩下降、师生关系紧张、睡眠问题等。
抽动症是儿童对压力的一种反抗表达压力、强烈刺激、生活事件等是当前诱发儿童抽动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常说“抽动症是儿童对压力的一种反抗表达”。
其中包括:早期母子关系不和谐、父母期望值过高、超负荷早教、学业课业压力大、生活事件过频、儿童人际交往不良或丧失友谊等;这些经历可成为儿童“创伤性体验”印刻于记忆里,以后的某些生活经历或刺激有可能起到“扳机”作用,诱发抽动症发作。
有些抽动症孩子对某些环境刺激特别敏感,如感冒、嗓子发炎、过敏性鼻炎、染红眼病、眼睛干涩、疲劳、惊吓、过度兴奋、肠胃不舒服、着凉、冷热交替过激等,甚至睡觉脖子落枕、吃辛辣食物等,都可能诱发抽动发作或加重症状。长期过频地观看视频,或依赖电子游戏也会诱发和加重抽动症。
一些学习好、乖巧的孩子也会出现抽动症,即在学习和生活上“过度自勉、过度克制”也会诱发类似强迫症的抽动症状,不排除他们过度负载了家长和老师的过高期望,但这类儿童的症状偏轻,缓解得也较快。因此,干预关键在于对父母和老师进行指导与咨询,让他们学会如何为孩子消负减压。
关于抽动症的治疗大部分抽动症是不需要特别治疗的,如对短暂性的抽动障碍或抽动初发阶段,若未影响到孩子日常生活及学习,大可不必进行治疗或干预,更不建议马上用药,这是须坚持的一个原则。对父母予以咨询指导,并调整和改善儿童生活起居才是首要做法。
抽动症的治疗,对内外两个方面原因都要考虑,如家庭功能指导、父母咨询、学习环境调整、生活方式指导、教师指导都是有必要的环节。医师只懂开药,而不懂心理行为方面的咨询与指导,则疗效大打折扣或功倍事半,也可导致病症“反复无常”地发作。医师应该就上述生活学习细节方面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与咨询,并能得到家长积极配合与贯彻,抽动症都会明显缓解和消失。
抽动症具体该如何应对?父母情绪方面
首先,父母要控制情绪和避免过度焦虑,不宜当面呵斥孩子的抽动症状,避免对症状发作过度关注和过度干预,否则孩子抽动可能更容易加重。
其次,悉心了解引发孩子抽动的原因,控制和消除诱因,如减缓压力、避免简单粗暴对待、父母期望值适当、控制不当的早教或超负荷学习、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培养孩子良好作息时间等;也可积极与班主任沟通,得到其理解与关照等等,都是值得去做的事情。前面所述的“扳机”诱因,在家庭中还是可以控制的,这需要父母用心地去持之以恒做才会奏效。
户外活动
户外活动对控制抽动和缓解情绪都有益处,运动量及强度需根据每个孩子体质情况来确定。
体质好的孩子户外运动及活动强度较大,会起到有效控制抽动的作用,也会改善其情绪状态;但是,运动疲劳或体质弱的儿童,反而会因运动过量而加重抽动症状。
另外,保障孩子的睡眠质量、加强户外活动及同伴游戏,都会有效控制孩子的抽动症状。
膳食营养方面
补充维生素是个可行的选择,但也并非“放之四海皆适用”,无须夸大维生素的作用,也得看孩子体内是否缺乏相关元素之类问题。
至于忌讳食物,要因地制宜和生活习惯及个人条件来实施,如广东地区,辛辣或“热气”食物,或是老百姓所说“容易上火”的食物要予适当控制,炎热天时急喝冷/冰饮,或过多喝含糖、含添加剂的饮料等均需予以控制。同时,抽动症儿童不宜过多接触视频,包括接触手机及电子游戏等。
有抽动症的孩子要不要吃药?父母带孩子看抽动症,动辄上药是个不可取的做法。目前可供控制抽动症的药物品种并不多,且多有副作用,一旦用药则需要长期坚持服用,否则症状的反复和反弹非常普遍,再用药时要么换药,要么加大剂量,副作用风险也随之增大。除非抽动症影响到孩子的日常生活及学习,且父母因此过分担忧和焦虑,也因此造成家庭生活质量受到影响,则建议适当用药治疗。
患有抽动症孩子的用药原则一旦用药,则需要长期坚持用最低剂量的服药治疗,症状缓解或短暂消失并不是停药的指标。有些家长怕药物副作用或其他原因,难以坚持下来,症状稍缓解则立刻终止服药。
确实,某些抗抽动的药物如氟哌啶醇,会引起急性肌张力增高现象,会引起父母的恐惧和焦虑,因而未经医师评估就可能擅自停药;其不良结果是,孩子的抽动会出现反弹,再次出现的症状较以前可能会更严重,若再用回原来的药物及剂量,就无法达到原有效果。
近来发现,具有过敏性体质的儿童也容易出现抽动症,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咽炎、过敏性皮炎、哮喘等,对这类儿童,需要尽可能控制其致敏原。
静老师说孩子一旦出现抽动症状,家长大可不必惊慌失措而乱投医,切忌擅自找“江湖”医生听信谗言胡乱用药,一味地追求“短频快”来控制抽动症状,并轻易服用药物。一般性的抽动障碍,家长遵照医生的指导,对儿童生活和学习情况进行得当调整处理,大都可以得到缓解和消失。当然,家长调整心态也是十分重要的干预环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