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为什么会这么“红”

文 / 医药汇通
2017-06-27 20:56

事实上,猩红热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它与儿童常见的化脓性扁桃体炎的病原菌比较接近,猩红热病原菌的亚型属于A组β型链球菌,又称化脓性链球菌。这种病原菌对热及干燥抵抗力不强,56℃30分种及一般消毒剂均能将其杀灭,而在痰液和脓液中可生存数周。这就提醒我们做好猩红热预防,需要勤换被褥,多通风,多晒太阳,不能随地吐痰。

在医学教科书中,“猩红热”分了四型,非常严重的脓毒型和中毒型现在很少见了;而外科型,往往病人有明确的伤口,病原菌从伤口侵入血液,皮疹从伤口周围向全身蔓延。

平日里见到的绝大多数猩红热都是普通型,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皮疹消退后明显脱屑。

“猩红热”为什么会这么“红”

• 发热,体温可达39℃左右;

• 咽疼,吞咽疼,咽部充血明显,可有分泌物渗出;

• 发热24小时内开始出现皮疹,一般始于耳后、颈部及上胸部,弥漫充血性针尖大小的皮疹,伴有痒感;

• 舌面乳头红肿,称为“草莓舌”或“杨梅舌”;

• 3天左右按出疹顺序开始消退,疹退后皮肤脱屑,手、趾端可见蜕皮等。

说到发热和皮疹就引出这个疾病名字的由来,在英文中猩红热的名字是Scarlet fever,而Scarlet的中文意思是“猩红色”,是用来描述皮疹颜色的;fever是发热,当年的医学翻译者们,就把Scarlet fever直译成“猩红热”一直叫到现在了。

为什么“猩红热”会这么“红”呢?

患病的孩子急性期,颜面“酒醉貌”;躯干“红粗布上面撒红小米”;咽部通红伴“草莓舌”。

这种临床“猩红”的表现是由于,猩红热的致病力来源于化脓性链球菌产生的红疹毒素的原因,红疹毒素使皮肤和黏膜血管弥漫性充血、真皮层充血水肿、上皮细胞增生、白细胞浸润以毛囊周围最明显,形成充血及出血性皮疹。

而且红疹毒素有五种不同抗原,抗体无交叉保护性,若感染另一种红疹毒素可以再发病,这就是临床个别小孩可患二次以上猩红热的原因。

猩红热的病情看似凶猛,但临床治疗却不难。应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效果大都很好。为了彻底消除病原菌,减少并发症,疗程需要7-10天。目前提起抗生素使用,有很多非议,但是见证这类疾病的发生、治疗、好转,你会对帮助人类剿除细菌立下汗马功劳的抗生素——青霉素的发现者弗莱明肃然起敬;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就是因幼年时患猩红热,没有有效抗生素而失去了视力和听力。科学管理好抗生素这把“双刃剑”,对人类健康保驾护航具有伟大的意义。

“猩红热”为什么会这么“红”

特别提醒:由于猩红热的病理机制,病原A组链球菌在体内可能有交叉免疫反应,引起免疫损伤,个别病例于病程2-3周时,出现变态反应性炎症,主要见于心、肾及关节滑囊浆液中,因而存在心、肾及关节损害的潜在风险,需要随诊监测尿常规、心电图。家长需要注意孩子是否有关节肿痛等,了解有无相关脏器受累,必要时可行心脏超声等检查。

主要参考文献:韦嘉,猩红热,杨绍基主编《传染病学》等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01.

主要参考文献:Post-infectious group A streptococcal autoimmune syndromes and the heart. Autoimmnity Re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