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说要取消门诊输液,为何儿童医院和儿科却要部分保留?

文 / 南方Plus
2019-03-22 18:26

春季乍暖还寒,最近广东的天气如过山车。

天气大变,孩子最容易中招,流感、发烧此起彼伏。

医院输液室成为了“吊瓶森林”,也因此输液的话题成为了家长们讨论的热点,“该不该输液?”以及“叫停门诊输液”,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输液尤其是儿童输液?

自2016年起,全国众多医院接连开始取消门诊输液服务。

2017年广东印发《广东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全省三级医院(除儿童医院和儿科)率先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儿童医院、各医院儿科及其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逐步减少直至停止门诊静脉输注抗菌药物。

浙江下发“限抗令”,叫停全省三级医院(除儿童医院和儿科)门诊输液;江西发布通知,鼓励二级以上医院探索取消门诊输液服务;包括北京湖北江苏等大医院(除儿童医院)均叫停成人门诊或门诊抗菌药物输液……

大医院叫停门诊输液似乎已成为一种趋势。

为何要叫停门诊输液?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这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合理用药原则。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药学部番禺静脉配置中心初级药师袁晓清介绍,输液虽然也有一定优点,但一般不宜把它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一方面因为输液的治疗效果不一定比口服或肌肉注射好,而且有时还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如输液反应、空气栓塞、晕针等,更严重的是由于注射液中的不溶性微粒进入血液循环,极易出现肺肉芽肿、肺水肿、静脉炎症和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

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7年),在2017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静脉注射给药占61.0%、其他注射给药占3.7%、口服给药占32.0%、其他给药途径占3.3%。

与2016年相比,静脉注射给药途径占比升高1.3%。而儿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的药品剂型分布中,注射剂占83.5%、口服制剂占12.7%、其他制剂占3.8%。

另一方面因为输液,尤其是抗生素输液的滥用,还增加耐药细菌的产生,导致最后无药可用。

叫停门诊输液为何不包括儿科或儿童医院?

袁晓清解释,由于儿童的体质以及免疫力不如成年人,很多时候临床症状不典型且病情发展迅速。

一个感冒往往可能迅速转为肺炎,故保留儿童门诊输液,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合理性。但同样需要医生严谨专业的评估,是否需要输液应该由医生根据病情或药物的特殊性决定。

比如以下这些情况,该输液还是得输液。

说起输液滥用,尤其是孩子身上用的多,其实很多时候与家长观念的有关。

患者观念

1、什么病都得输液。

2、输液病好得快。很多人一生病就输抗生素,特别是感冒发烧,实际上,这并不能治疗病毒引起的感冒发烧,因为抗生素是杀菌的,对病毒无效。

3、提前输液能防病。特别是一些老年群体会到医院要求输中药注射剂,预防疾病发作。其实,输进的药液会被身体代谢,很难起到防病作用。

医患关系

由于医患关系紧张,一旦出问题,更容易导致医闹事件。

有时医生在劝导无果的情况下,只能开些“安慰液”,比如葡萄糖或补液盐,以满足患者的输液要求。另一方面医生为了规避风险,部分医生会将该做的检查和包括输液在内的药物都用上,也造成过度医疗、输液滥用。

此外,过去“以药养医”的补偿体系也是我国成为“输液大国”的原因之一。

政府对公立医院投入偏少,特别在偏远地区及村镇医院,输液收入可能是支撑医院或诊所的重要经济来源,所以容易造成输液滥用。

正确看待儿童输液,关键在医患观念改变

近年来,输液引起的不良后果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全国多地出台的地方性法规,要求三级或二级以上医院取消门诊输液的措施,虽然存在“一刀切”之嫌,但总体来说利大于弊。这不仅有助于解决过度输液问题,而且有助于减少不良反应。

但目前儿童输液尚未列入大多数儿科或者儿童医院的叫停范围,主要考虑儿童群体的特殊性,特别是新生儿或婴幼儿,在一些危重或急症的情况下输液治疗可以起到快速和高效的作用。

所以,医生建议,该输液时还是得输液,且不可因为过度担忧输液风险因噎废食,贻误病情。

但儿童输液的现状不容乐观,过度输液的情况屡见不鲜,而要解决儿童过度输液问题,关键还是医患双方观念的改变。

在大医院限制或取消门诊输液后,基层医生观念的改变尤其重要,面对不懂医的患者,医务人员的宣传劝导作用不可忽视。

专业指导: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师 王铁桥

【记者】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