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会阴部有个“小包”,要紧么?

文 / 医学江湖
2019-03-20 20:29

许多父母在给孩子洗澡的时候,意外的发现,孩子腹股沟(会阴部)有个小包,或者是两边的阴囊(“蛋蛋”)明显不对称。

这可怎么办?

其实,这就是传说中的“疝气”,俗名“小肠气”,学名叫做“腹股沟斜疝”,这是一种婴幼儿的常见疾病,男孩更多见。发病率非常高,甚至可以达到3%。

为什么会出现“疝气”?

这是由于宝贝先天发育的不完全,“鞘状突”没有闭合,再加上腹肌的薄弱,肚子上会有一个“薄弱地带”。平时没有什么,而在宝贝用力哭闹、排便、咳嗽的时候,小肠就会从这个“薄弱地带”挤出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小包”,这也是叫“小肠气”的原因。疝出的也可能是腹腔内的其他器官,比如网膜,女性甚至有可能是卵巢。

当宝贝安静下来,平卧或睡着后,疝入的肠管可以逐渐回缩,“小包”又消失了。

正是因为“小包”可以消失,很多家长都觉得没什么。

但是,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有的时候,疝入的肠管等被卡在腹股沟或阴囊处,回不来了,这就叫做“嵌顿疝”,孩子会出现剧烈的腹痛,需要立即手术,如果手术不及时,那一段肠子会出现坏死,甚至危及生命。

“疝气”如何治疗?

首先,小儿疝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先天性因素,腹股沟疝主要是由鞘状突未关闭所致,尤其多发于早产儿、低体重儿等出生时生长发育不完全的患儿。

1岁以内的小儿腹股沟疝和脐疝有自愈的可能,故可以采取保守治疗。较大或者脱出频繁的患儿可以用疝气带进行局部压迫,其目的就是避免疝内容物突出。同时小儿应尽量减少哭闹、咳嗽、便秘等使腹内压增高情况的发生。

如发现小儿哭闹不止,要注意观察有没有出现“疝块”不能回缩,如果有,需要立刻就医。

什么时候需要手术?

通常认为1岁以上的小儿腹股沟疝无法自愈,应进行手术治疗。

虽然孩子不满1周岁,但腹股沟疝很大或是反复出现嵌顿,也应该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的方法就是,疝囊高位结扎术。简单来说,就是把这个疝出来的口袋给封住,修补好孩子腹股沟的“薄弱地带”。

腹壁的修补材料

很多家长担心手术的风险。其实手术时间很短,加上麻醉时间一般也不超过1小时。皮肤上的切口也不过2-3cm。如果一切顺利,一般孩子第二天就可以出院。

这么小的孩子,就做手术,家长心里不免犯嘀咕会不会有并发症,会不会出现其他问题?

现代医学的发展,让孩子的手术变得更加安全。

我小的时候,也做过“疝气”手术,主刀医生是我的父亲。

在医学界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医生一般不给自己的亲属做手术,因为亲属的手术,需要承担额外的压力,而给自己的孩子做手术更需要极大的勇气和绝对的自信。

手术当然很成功。当时父亲是个年轻气盛的主治医师,现在他已经成长为省内最权威的小儿外科主任。

在我高考的那一年,很不幸,又得了急性阑尾炎。没错,这次手术的医生,又是我的父亲。

生病当然很不幸,但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在我目前为止的生命里,做过2次手术,主刀医生都是自己的父亲。

很多年以后,我获得了博士学位,也成为一名真正的外科医生。时常会跟自己的父亲交流医学上的心得和体会。也许真的有一双不可见的大手,在操控着我的命运。

最后,言归正传,如果发现孩子的会阴部有“小包”,千万不要不当回事,一个小小的手术,就能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