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丨“中国医师奖”获得者赖小萍:从医三十载,她是宝宝的“守护神”
8月19日,首个“中国医师节”庆祝大会暨第十一届“中国医师奖”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80名医师获颁“中国医师奖”,长汀县汀州医院儿科主任赖小萍作为获奖者之一出席了颁奖大会。
宝宝的“守护神”
参加完颁奖大会第二天,赖小萍便马不停蹄地回到了长汀,没来得及休整,立即回到了岗位上。“这么大一个科室,事务繁多,我得早点回来处理,另外也要给预约好的宝宝们看病诊疗。”赖小萍说。
因患儿小,起病急,来势猛,病情变化快,又不会表达病痛等特点,儿科被很多人称为“哑巴科”,而赖小萍从事儿科工作一干就是近30年。
赖小萍(左一)
1989年大学毕业后,赖小萍进入汀州医院从事儿科工作。为了做好这份“哑巴科”工作,赖小萍刻苦钻研,虚心请教,不断汲取新知识,探索新疗法,总结出了一套儿科诊疗经验。“相对于成人,儿科工作中与家长的沟通更加重要,包括症状、过往病史、过敏药物等,通过家长的描述,能让我们更有把握确诊患儿的病情。”她说。
谢石宝与赖小萍共事18年,在他眼中,赖小萍对于提高医疗技术的执着最让他佩服,“她不仅抓住每一次出外学习交流的机会,更是通过这些机会与各医院的专家们形成长久的联系,遇到难题时及时咨询,同时获取儿科领域新技术新方法的一手信息”。
“一个好医生不是靠包装和宣传而知名,而是靠良好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赖小萍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她担负着每月2000余人次门诊和500余人次住院的临床诊治工作。每天查房后,她坚持到门诊坐诊,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到下午一两点钟、晚上七八点钟,才能回家吃饭。2018年春节前,流感爆发,汀州医院儿科日门诊达600多人,住院病人达130人,她每天工作在12小时以上。
走进汀州医院儿科办公室,墙上悬挂着的红色锦旗尤其引人注目。近30年从医,赖小萍凭借精湛的医术拯救了一位又一位患儿。
2014年,科室收住了一名患有严重肺透明膜病的早产儿,患儿肺发育不良、并发呼吸衰竭,是最疑难的新生儿疾病之一,随时都有可能死亡。赖小萍果断组织科室的骨干抢救,给予保暖、扩容、改善循环等一系列抢救措施。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抢救,患儿终于转危为安。随后,患儿又在医院观察治疗了20多天,赖小萍和同事们全程24小时监护,最终孩子痊愈出院。事后,患儿家长送来了锦旗和一箩筐龙眼,对赖小萍和医护人员表示感谢。
学科的带头人
进入汀州医院儿科工作以来,赖小萍一方面不断提升个人业务能力,在成为科室主任后,加强科室队伍建设,提升队伍整体水平成了她新的任务。
带头从业务上开始,自2001年成为儿科负责人后,她连续8年担任一线班,长期二线班,带头挑起重担。2008年,长汀县手足口病暴发流行,面对来势凶猛的疫情,她更是毅然挑起这副重担,冲在前面,坚持每天早上查房,制定治疗方案,日夜带病巡查,最终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那段日子里,赖小萍长期处于高度紧张中,“睡觉也不敢放下心,随时做好要到医院进行紧急抢救任务的准备”。在谢石宝的印象中,那段时间不仅赖小萍常常深夜到医院加班,她的丈夫也陪着一起,“可以说是一人加班,全家上阵”。
科室的发展,人才培养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赖小萍不仅要求自身坚持学习,对科室同事也不放松要求,每年都会派遣科室医护人员外出培训学习,增强技能,自己获知的新知识也第一时间分享给同事们。
更实用的传帮带体现在实践中,赖小萍深知经验对于诊疗的重要性,除出差等特殊情况外,她每天都要带队查房,结合实际病例,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每一位同事。
赖小萍为新生儿做检查
近年来,汀州医院相继建立了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普通儿科、急诊儿科,原来的一个病区分成三个病区,建立了门诊雾化室、儿童保健室等功能科室。医护人员队伍上,也从原来的10人左右,发展到如今的医生16人、护士48人,儿科这个原来的小科室发展成为医院的重点大科室。2015年,汀州医院儿科被评为龙岩市第一批重点培育专科,2016年被评为龙岩市第一批县级重点专科。
在赖小萍的带领下,汀州医院儿科的综合治疗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由年门诊4000余人次、住院750人次逐渐上升到2017年门诊13万余人次、住院6000余人次,抢救危重病人300余人次。原来只能诊治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常见病、多发病,现在对新生儿窒息、呼吸窘迫综合征、胎粪吸入综合征、小早产儿以及严重脓毒症、心力衰竭等疑难危重症疾病的救治也有丰富的经验,提高了早产儿、危重新生儿的成活率,服务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
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