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国内患者流入最多城市,国家卫健委点赞“上海经验”

文 / 澎湃新闻
2018-07-20 06:43

最近,一部讲述“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群体的电影《我不是药神》红遍全国,而或许很多人还不了解另一种更为凶险的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通过上海瑞金医院血液科王振义院士团队20多年的努力,这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可以被治愈的白血病。

从找到全反式维甲酸,到证实并阐明了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的分子机制,再创新性的提出联合化疗的方案,王振义团队使该病5年存活率从10%提高至目前的94%,该成果被誉为“上海方案”,并被国际权威指南指定作为一线经典治疗方案。

为了造福更多的病患,他并没有申请专利,一盒全反式维甲酸仅售价290元,为全世界所有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带去了生的希望。

一种药物的诞生,一类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一项医疗设备的研发,背后都离不开上海医生保障人类健康的初衷和决心。他们正以不断拼搏的精神,创造了世界和国内无数个第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在国际首创晚期肝肿瘤多模式综合治疗技术,使不可治变为部分可治,成功研制出国内首例完全可降解心脏支架,并推广到其他国家;上海仁济医院小儿活体肝移植手术量连续7年居世界第一,同时创新性提出更适合中国患者的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治新策略,改写了欧洲肝病协会提出的“巴黎标准”。

成为国内患者流入最多城市,国家卫健委点赞“上海经验”

2018年7月18-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来沪调研并召开新闻发布会。上海市卫计委 供图

7月18-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来沪调研并召开新闻发布会时,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在介绍中国医疗技术能力与医疗质量水平“双提升”的情况时,高度点赞上海“双提升”成果,并称推广“上海经验”将可为助力实现“健康中国”。

逐年提升肝癌等癌症生存率

为更好落实和服务国家战略,当前上海正积极打造“卓越的全球城市”,全力打响“四大品牌”建设。医疗服务作为“四大品牌”中“上海服务”的重要组成要素,其高质量发展是“卓越的全球城市”建设的必然要求。

“医疗技术能力是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把医疗质量水平作为保障群众健康权益和生命安全的基本底线,双管齐下,可不断改善群众就医获得感。”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闻大翔表示。

拿上海来说,近年来,医疗技术的创新与突破源源不断,尤其是在癌症治疗技术领域,给全国各地的患者带来希望。

由周良辅院士为带头人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在临床规模上位列全球前茅;在外科术式和脑科学领域上的不断突破,使其成为世界最好的神经外科之一。尤其近年来“颅内外脑血流重建术”的创新,使中国难治性动脉瘤治愈率达96%(发达国家均低于90%),全切除率、死亡率、术后并发症等指标也大大改善,让中国在这一领域走在全球前列。

中山医院始终致力于肝癌的早诊早治,降低复发转移率,提高生存率。首创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多模式综合治疗技术,使不可治变为部分可治,病人5年生存率达26.8%。在肝移植方面,中山医院提出了“上海-复旦标准”,使肝癌病人中,适合肝移植适应证的人群扩大约40%,移植后3年生存率达80%,与米兰标准相当。此外,医院创新多项肝移植技术,扩大供肝来源,实现了世界首例利用废弃肝行成人-儿童部分肝移植术、亚洲首例机器人辅助活体供肝肝移植术。

而来自上海仁济医院的夏强医生团队,探索并创新的小儿活体肝移植技术,使得生命垂危的肝病患儿找到了生的希望,其手术量连续七年居世界第一,术后1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1.0%和89.3%,优于欧美国家顶尖移植中心的86.9%和80.9%,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如今,国际上大热的免疫治疗CAR-T细胞疗法,也在上海瑞金医院、儿童医学中心等多家医疗机构开展临床试验,在一些无法进行药物治疗的癌症如白血病、骨髓瘤等疾病中呈现出新的治疗效果。

并不缺“药神”,药物临床试验与美国同步

患者生存期的提高需要的不仅仅是医疗技术,同样离不开药物及高科技的医疗设备。

成为国内患者流入最多城市,国家卫健委点赞“上海经验”

王振义院士 资料图

来自瑞金医院血液科的王振义院士,称得上是中国的“药神”。1986年,他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一名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儿获得成功,这次治疗是世界公认的诱导分化理论让癌细胞“改邪归正”的第一个成功案例。

为救更多人,他并未申请专利,如今一盒药仅290元,且已纳入医保。如今,全世界所有的急性早幼粒新胞性白血病患者都用得起全反式维甲酸。而首个尝试这一药物治疗的小患儿,如今已经正常生活工作36年。

针对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这一难治性疾病,中山医院神经内科团队创新思路,确定血硫胺素代谢水平是诊断这一疾病的理想标志物,研发新型防治药物,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一类新药临床批文,目前已完成一期临床研究,正在开展临床II期试验,该药物同步在美国开展II期临床试验,有望在2020年投入临床使用。

成为国内患者流入最多城市,国家卫健委点赞“上海经验”

国际首个可降解涂层药物洗脱支架,由中山医院心血管团队研制。 澎湃新闻记者 陈斯斯 摄

国际首个可降解涂层药物洗脱支架,由中山医院心血管团队研制,使致死性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降低了近50%。该新型冠脉支架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22%,平均每年使超过10万例冠心病患者获益。而儿科医院在国际上,率先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精准修复连体婴多发畸形。

成为国内患者流入最多城市,国家卫健委点赞“上海经验”

中山医院院长樊嘉(右一)向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左一)介绍先进的肝癌治疗技术。 澎湃新闻记者 陈斯斯 摄

2019年,中国首个转化医学国家重点科技基础设施——国家转化医学中心(上海)将在瑞金医院正式亮相,将促进更多的有效治疗方法从实验室走向临床,造福一些难治性癌症与慢性病患者。

此外,全球第三家、国内首家质子重离子医院在上海运营3年以来,通过国际领先的放射技术,已收治近40种肿瘤疾病,千余名癌症患者在这里找到生的希望。同时,瑞金医院与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合作研发的首台国产自主的质子装置,也正在完成安装调试,这将大大提升中国肿瘤治疗技术和尖端医疗服务的竞争力。

打造有温度的医疗环境,优势资源辐射全国

能否让患者医院就诊时,少一些奔波,多感到些温暖?

瑞金医院内分泌学科近年来做了开创性的探索,在这里的“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一次挂号就能解决所有检查,再不用跑遍整个医院,多次排队、付费。

“原本病人看病太累。”瑞金医院内分泌科专家宁光院士表示,在这个标准化代谢中心就诊的患者,前往全国其他代谢中心,所有检查指标都被互相认可,不需要重复检查。如今,这个标准化代谢中心实行“一个中心、一站服务、一个标准”的核心理念,该模式已在全国34医院复制,预计2018年底,全国将出现500家这样的标准化代谢中心,2020年突破1000家,有望构成代谢病患者管理的常态模式。

“医疗并不仅仅只是冷冰冰的技术,需要更多的温度。”闻大翔表示。在上海,并不缺少服务患者、基于临床的“暖心”探索。

比如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率先建立了“无哭声医院”计划,在院内建立微型儿童乐园、图书馆,减轻患儿被隔离、被遗弃、被冷落的感受。在这里,大型检查设备变身汽车超人和海底世界,医护人员穿上了花衣裳、戴上了花帽子,连听诊器也是色彩斑斓的。而专职的社工团队10多年来,为患儿及家庭社会开展心理评估、心理疏导、危机干预、医疗救助等。

来自上海仁济医院的“日间医疗”模式,通过均次费用的降低和住院时间的缩短,带给患者实实在在的利益,这一模式也被国家卫计委作为医改成果向全国推广,并吸引了全国近200家知名综合性医院同行的参观和学习。

“上海市民的健康水平不断改善,户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常住人口孕产妇死亡率、常住人口婴儿死亡率这三大指标,连续十多年保持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先进水平,并居于全国领先水平,为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打下扎实的健康基础。”闻大翔进一步指出,凭借医疗技术和医疗质量的双重支撑,上海如今也成为国内患者流入最多的城市,下一步将对标顶级全球城市,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临床医学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以及研究型医院,加快建设亚洲医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