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患血癌,男友为挣钱每天只睡3小时 女子:想离开,让他解脱
他们的费用清单上还欠着医院200块钱。
晓慧坐在床边,看着杨斌进进出出打了不少电话,一分也没借到。
她拽了拽他胳膊,“要不咱出院吧,想回家。”
回去干啥!杨斌忍不住火了。
“挺着,能挺多长是多长,不想看你太受难了。”
河南商报记者 吴涛/文 首席记者杨东华/图
一场偶遇
爱情在病魔手中开花
晓慧说,她为了遇见杨斌,可能用光了自己前30年的运气吧。
32岁的她,身世坎坷,从未见过自己的亲生父亲。
她说,还在娘胎里时,妈妈带着她改嫁,长大成人后,又摊上一段失败的感情,男方好赌。
本以为摆脱了阴霾,生活会好起来。
2012年,她又查出来患了“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杨斌认为,晓慧是他的命中注定,俩人该历这一劫。
杨斌今年27岁,想起俩人第一次遇见的那天,他感叹缘分神奇。
当时,他开车送货,路上碰见晓慧拦车。
杨斌热心肠,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他让她上车了。
后来聊天,杨斌知道了晓慧的经历。
“一开始觉得她太可怜,后来接触多了,想照顾她一辈子,开始追她。”
就在刚刚确定恋爱关系后不到一个月,晓慧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由慢性期转到急变期。
“我知道,一开始就知道,这都无所谓了,俩人在一起要讲感情,其他都是附加条件。”杨斌说,只是没想到‘急变’来的这么快。
从那以后,俩人的爱情路,成了求医路。
他为了挣钱,一天只睡三小时
杨斌在郑州,找了一份送货的活。
“一个月4500元,老板人可好,给我找了个地下室住,不要钱,让随时请假。”杨斌说,他能腾出来时间照顾晓慧。
每天,他像打着转的陀螺。
早上4点,出去送货,八点赶回医院照顾晓慧。
中午1点出去送货,下午4点回。
晚上7点加班,夜里十点回。
到了医院,他还得看着给晓慧输液,一直到凌晨一点,杨斌才能睡下。
一天只能睡三个小时。
“晚上加班一个小时能挣10块钱,多干一会儿,第二天的饭钱就有了。”杨斌说,有时候快到极限了,他就跑到外边哭,不敢让晓慧知道,回来还得笑。
去年他找借口从家里“骗”出来一万块钱,后来又从网上贷了点,“给她看病,我算是无所不用其极吧,也没算过具体花了多少,俩人在一块儿,不算个事儿。”
晓慧的情况,杨斌一直没敢给家里说。“说了怕失去,等病好了吧,爸妈都在农村,思想比较传统,不说你找个多俊的,至少得是身体健健康康的吧。”
这两天晓慧情绪不好,下午干完活,杨斌特意去医院附近的菜市场买了鱼。
他会做饭,晓慧喜欢吃他做的酸菜鱼。
菜场挨着医院,这里还提供厨具和调料,按次收费。
“酸菜鱼贵,使用费要十块钱,做捞面条就便宜,只要五块钱。”他们常吃捞面条,“那一顿下来,顶多十块钱。”
回去的路上,杨斌捧着盆子,像抱着块儿宝贝。
病床前,他把鱼肉吹凉了,喂给她。
她偶有皱眉,他马上放下筷子,起身往她身前探,“咋了,有刺儿?慢点慢点!”
晓慧摇摇头,杨斌安心,又坐回凳子,重新在鱼汤里扒拉“好肉”。
“你也吃点呗,都我一个人吃。”有块肉,晓慧让了好几次,杨斌也没吃。
“我想赶紧走了,让他早点解脱!”
上个月治疗结束时,晓慧出院,回到地下室的第七天,情况急转直下。
“他说再去医院吧,这边最低的住院费要交3000块钱,他借了一上午,还差几百块钱。”晓慧说,开始时她也天天幻想,如果没生病,她们的生活一定会过得很好。“这两天,我想赶紧走了算了,让他也好解脱,不用那么难。”
两天前,晓慧睡觉时,手机被偷了。那是今年过年,晓慧住院,杨斌分期给她买的。“分期钱还没还完,就被偷了,好不容易凑够了钱,手机还又丢了,家里现在也不咋管我,活着还有啥意义啊。”
见她还念叨着手机的事儿,杨斌赶紧安慰,“不是给你说了,那是破财消灾,没事儿,我把我的手机给你,我再去弄个老年机。”
6月13日早上,这次住院时凑的3000块钱花完了,晓慧的费用清单上,欠医院200元钱。
杨斌挨个给朋友借钱,次次碰壁。
晓慧悄悄地收拾东西。
“就想回去挺着吧,我想让活的轻松一点,他朋友们说的也对,我俩没结婚,也没孩子,他家里也不会同意,他也没这个义务。”
主治医生:“命运不会对不起两个孩子”
河南省肿瘤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张龚莉是晓慧的主管大夫,她告诉河南商报记者,晓慧还没到没法治疗的地步。
6月13日早上,她看到晓慧准备出院,“如果这不治了,回去多可惜啊。她不是那种把氧气一拔,回去等着超脱的人。”张龚莉说,晓慧她们回去不是事儿,作为医生,这样放晓慧回去挺着,她心里过不去这个坎儿。
她从手机里给杨斌转了3000块钱,让先买药,将来挣来了就还,挣不来就算了。“这小孩儿自尊心比较强,我直接说给他,他不会接受。”
即使这样,也只够支撑不到一个月时间,以后咋办?
中午查完房,张龚莉把晓慧和杨斌的故事发到了自己的朋友圈儿。
没一会儿,她的手机开始收到捐助,“请转给那个男人和女孩儿。”张龚莉说,捐助的人里有一大部分都是这个病区以前的病人,“可能他们在困难时,也想到有人帮过自己吧。”
下午2点多,有位60多岁的老人,特地从郑州西郊坐车赶来,给张龚莉放下200块钱,“相信老天会开眼,不会对不起这两个孩子。”
晚上下班后,张龚莉将手机上的捐款打印下来,河南商报记者看到,表格上一笔笔数目加起来,共有16782.66元。
杨斌又让张龚莉多打了一份,他把表格叠好收起来,说:“这些钱,我得还。”
(首席编辑 徐驰 编辑 高予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