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谈】孩子肥胖,究竟是谁的错?
据统计,全球肥胖儿童和青少年的人数在过去40年上升了10倍,亚洲地区增长尤其迅猛。
小儿肥胖常常导致患上肥胖相关慢性疾病,如糖、脂代谢异常,可引发日后心血管疾患;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以及非酒精性脂肪肝、高尿酸,青春期女孩还可能发生多囊卵巢等,有些还会出现心理行为异常,总之危害多多......
儿童肥胖主要分为两大类: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
- 单纯性肥胖约占95%~97%,这些孩子体型比较匀称,无明显的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的病因,但持续发展可导致上述提及的一系列代谢紊乱并可发展成为代谢综合征。
- 继发性肥胖约占3%~5%,常常继发于内分泌疾病和遗传综合征,他们不仅体脂分布特殊,且伴有肢体、智能、性发育异常等。
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扒一扒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原因。
肥胖的本质原因是脂肪细胞数目增多及脂肪细胞体积增大,而脂肪细胞数量的增多主要在婴儿出生前3个月,生后第一年,11岁~13岁三个阶段,若在这三个时期内摄入热量过多,就会引起肥胖,而且治疗难以奏效并容易反弹。
01
遗传因素
肥胖基因
我们不难发现,肥胖有明显家族聚集性。父母肥胖者其子女有70%~80% 发生肥胖, 双亲之一尤其是母亲肥胖者其子女约有 40% 肥胖, 双亲均不肥胖者其子女只有 10%~14% 肥胖。
迄今已发现600余种基因位点与肥胖相关。这些基因主要影响能量摄入、能量消耗、脂肪细胞储存。
生命早期生长与营养因素
- 出生体重与婴儿期体重增长:出生体重过重可以增加儿童日后肥胖的风险, 因为母亲孕期营养过剩会使胎儿脂肪细胞数目增多。然而, 生命早期体重与未来肥胖发生之间的关系并非这么简单。低出生体重儿在2岁内一般会出现追赶性生长 , 5岁时易出现腰部脂肪异常聚集, 成年后更可能发生向心性肥胖。
- 喂养方式:母乳喂养对儿童肥胖的发生有保护作用。非母乳喂养的婴儿,牛奶摄入的量及次数基本由父母掌控, 而母乳喂养奶量和吃奶的次数,婴儿可按需自行调控, 婴儿期这两种不同喂养方式造成了儿童乃至成年期进食行为的差别。生命早期父母在进食行为方面干预太多的儿童常常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进食, 导致食物摄入过多, 引起肥胖。生命早期的营养过度使脂肪细胞的数量增加,成为日后肥胖的危险因素。
家庭环境因素
02
儿童有较强的仿效性和受引导性, 父母的不良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在中国, 大多数城市家庭中仅有1个孩子, 享受着来自父母及隔代父母(祖父母)的过度照料与喂养,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儿童饮食行为。
家长的过度溺爱,经常在饭店就餐、随意加餐、家庭烹饪习惯(喜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等饮食结构不合理烹饪方式)均容易导致发胖。
03
行为因素
膳食模式
导致儿童肥胖的饮食因素主要有进食量、进食品种、进食频次、进食速度及进食环境等。食物品种搭配不合理,高能量食物食用过于频繁会导致儿童肥胖的产生。其中主食(主要是碳水化合物)摄入过量是肥胖的物质基础。经常食用西式快餐、甜饮料、油炸食品都会引发肥胖。有些孩子进食速度过快,狼吞虎咽,当出现饱腹感的时候,已经不知不觉地摄入了过多食物,长此已久引起儿童肥胖。
进食含有充足蛋白质的早餐会降低儿童的食欲以及能量的摄入。规律吃早餐且早餐食物种类多样有利于避免发胖,经常不吃早餐且早餐食物种类单调的儿童,肥胖患病率明显增加。另外,为防止晚间长时间写作业的学生加餐导致肥胖,夜宵建议适量低脂食物,可能对预防肥胖有保护作用。
身体活动
身体活动过少比摄食过多更易引起肥胖。静态生活方式的增加也是肥胖的重要因素。
随着看电视、使用计算机和玩电子游戏时间的增加,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比例增加; 看电视时的无意识饮食行为也容易导致肥胖。
睡眠时间
睡眠不够或平素睡眠不足,周末/节假日补觉的不规律方式也会出现超重风险。
温馨提示
综上所述,儿童单纯肥胖原因何其多,各位胖娃家长想一想,看一看,爱娃就要科学带娃,而不要让娃早早成为小胖墩,引发不良后果。当然,之前提到有一些孩子肥胖是由于某些遗传性、代谢性、内分泌等疾病引起,需要专科医生鉴别及处理。
文章来源 | 刘戈力医生
邮 箱 :
联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