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不以为然了,孩子的恐惧心理大都与父母的这十种行为有关!

文 / 浙大儿院
2018-05-16 18:21

每个人都有过恐惧的体验,恐惧心理或多或少的会对人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孩子。轻度的恐惧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自然消失;中度的恐惧会成为孩子生活的障碍,或给他留下心理阴影;而重度的恐惧则会导致孩子做噩梦、失眠、发烧、呆滞,甚至休克,影响到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孩子恐惧心理的因素有很多,有些是分年龄阶段的,还有些与孩子的年龄无关,这就需要爸爸妈妈更加留心了。父母的某些行为直接关系着孩子的恐惧程度,孩子会感受到爸爸妈妈的情绪,而且会更加敏感。作为父母,以下的十种行为一定要避免!

1、父母吵架

父母吵架对成人而言是很平常、能理解的,但对孩子而言,冲击是巨大的。许多人没有意识到,夫妻之间经常吵架,真正的受害者是孩子。很多家长以为孩子还小,夫妻间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对孩子是无所谓的。于是整日争吵不休,满嘴粗话,甚至动手动脚,家庭气氛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其实,孩子那一双亮晶晶的大眼睛,早已把父母在他面前的一切言行都记录下来了。多年后,很多孩子还能把在幼儿园时期、小学时、高中时,看到的父母吵架的情形,每个细节都记得十分清楚。

另一方面,父母吵架对孩子心理上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孩子会逐渐产生信任危机,长大后可能对建立亲密关系感到恐惧。有些父母长期感情不合,在家里寡言少语,在这种气氛中生活的孩子很压抑,时间久了势必损害心理健康,会使孩子变得冷漠、孤独、执拗、粗野,成为心理方面的畸形儿。

孩子的安全感来源于父母,来源于家庭的和睦和温暖,家庭氛围不和谐就容易造成孩子紧张、不安、烦躁,时间久了影响孩子处理对外关系的能力,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孩子的视角,他不明白爸爸妈妈为什么争吵、打架。但父母激烈的争吵和情绪,使孩子陷入巨大的恐慌。他会自动思维,以为是自己的原因导致父母争执,因而产生罪恶感,由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和探索,变成了恐惧和担忧。如果罪恶感一直持续而得不到纾解的话,长大后比较容易漠视自己的需求,委曲求全。因此,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是每一位爱孩子的父母应该谨记的。无论你平时多爱孩子,都弥补不了在他面前吵架对他造成的伤害。

2、父母发脾气

孩子对父母的情绪是十分敏感的,父母发脾气一定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其实有时候,孩子还弄不清父母为什么发脾气,也就是说,在很多父母发脾气的时候,孩子虽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为,但却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因此,爸爸妈妈最好不要向孩子发脾气,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发了火,发完脾气后,最好向孩子解释清楚,孩子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该怎么做,同时还要通过行动让孩子感受到爸妈的关心和爱护。

不妨在发脾气前提出预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发火了,你能赶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别……”。但是决不能因为发脾气后的内疚,就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该坚持的必须坚持,教育孩子一定要有耐心和教育方法。

3、父母立场不一致

父母对待孩子的立场分歧,容易让孩子变得遇事就依赖别人,喜欢逃避,甚至养成回避性人格。当孩子犯了错,父母中一方责罚他时,孩子会本能的寻找庇护。此时如果另一方站出来跟爱人“唱对台戏”,恰恰中了孩子的下怀。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惯性思维,认为“总会有人来帮我,即便是我做错了。”这样的孩子,很容易见了困难绕着走或依赖别人,办了错事也为自己开脱,没有责任感。

此外,父母的分歧还可能影响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正常发展。自我控制能力从幼儿时期开始萌芽,比如孩子剩饭时,如果父母多次一致的告诉他“剩饭不对”,孩子就会清楚的意识到自己错了,以后就会尽量把饭吃光。这种不断调整不当行为、发扬正确行为的过程,就发展了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反之,父母意见常常相左,这种能力自然也就无法发展了。

如果爸爸妈妈之间短时间内无法达成统一,起码做到别当着孩子公然对抗。在一方教训孩子时,另一方可以出去转转,等到夫妻独处时,再跟爱人争论也不迟。如果实在无法达成一致,可以共同学习教育子女的知识,借“权威”调整两个人的认知,进而改变不当的行为。

4、父母相互埋怨

人生在世,孰能无错,更何况年龄尚小的孩子,他在由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用犯错来获得成长。然而,有些父母在孩子犯错后,就开始相互埋怨,把责任都推到对方的身上,有时也会连同孩子一起进行“炮轰”。

孩子的心理比较脆弱和敏感,当看到父母因自己而吵架时,就容易产生“这都是因为我”的想法,而一味自责下去,就会在不自觉中放大了自己的缺点,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羞耻感和无助感也油然而生。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压抑而自卑。自卑会催生自暴自弃的情绪,孩子会觉得“反正自己会给人惹麻烦,那就干脆把它变成现实。”,从而“破罐子破摔”,让孩子成了不良少年。

父母不妨换个角度看问题,在教育孩子上面,父母不要急着从对方身上找原因,应该把焦点对准孩子,就是要仔细想想孩子最近的所作所为,分析他为什么那样做。然后,跟孩子好好谈谈,旁敲侧击的问出他的真实想法,以此来判断孩子是不是真像自己所想的那样。最后,进行自我反省,并且和爱人交换一下想法,但玩玩不要过分埋怨对方或自己。

5、父母偏心

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父母偏心让有的孩子从小就成长在父母的余光里。同是一对父母的孩子,零用钱、衣服、出游等待遇却大不一样,这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阴影。研究发现,父母偏心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引发儿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现行为问题,即使长大后离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响依然存在。

无论是受到偏爱的孩子,还是被冷落的孩子,还是旁观的孩子,只要觉察到父母的偏心,都会受到损害。被冷落的孩子会对父母或受宠的兄弟姐妹怨恨,受宠的一方则招致另一方的憎恶,日子也不好过。因此,父母教育孩子绝不能有这样的行为,这样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二胎家庭的父母一定要一碗水端平,两个孩子的情绪都要照顾到,多学育儿知识,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

6、父母失信、撒谎

父母说话不算数,多是因为学习问题,一些父母围绕学习口头承诺某些条件,但当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时,父母却在兑现时推三阻四。比如有的父母承诺孩子写完作业可以看电视,可是孩子写完作业,家长又会留一些学习任务,让孩子继续学习;有的家长答应孩子只要考试成绩达到前几名,就有什么奖励,可孩子真的考好了,却得不到应有的奖励……孩子最讨厌的就是承诺不能兑现,父母言而无信,有种被“捉弄”的感觉。

父母失信的同时,也失了威信,家长说话不算数,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这会让未形成守信观念的孩子觉得,一个人说话可以不负责任,答应别人的事情也可以不办,这样,孩子就很容易养成“轻率”“无信用”的坏习惯,成人后,这种失信的习惯会让孩子损失很多朋友和机会。因此,父母千万不要为了达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随便答应孩子的要求。当孩子提出要求时,要认真想一想,这种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兑现,如果是合理的、可兑现的,就要认真的承诺,同时必须兑现。

7、父母不耐心解答孩子提的问题

孩子的好奇心很重,但不少爸妈对孩子的问题不加重视,没有当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个老师。有的父母嫌孩子烦,三言两语的打发掉。孩子虽小,但也能感觉到爸妈的态度,父母的冷淡会让孩子以为自己不应该问问题,或不应该问这一类问题,让孩子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了信心。另外,爸妈的敷衍还会让孩子渐渐失去提问的热情,也会渐渐失去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问是孩子好奇心的表现,好问的孩子勤于思考、爱动手、求知欲强,父母应该对孩子的提问给予及时的肯定,让孩子感到提问题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经常为提出问题而自豪,这对促进孩子的思维发展有很好的作用。如果爸爸妈妈在当时没有时间回答孩子的问题,也应该首先肯定孩子的提问,然后向他说明自己现在确实没有空,并承诺在某个专门的时间来回答他的提问。

8、父母不欢迎孩子的朋友

孩子长大了,也希望拥有几个真心的朋友,来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相信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可以搞好自己的人际关系,但父母也都希望孩子的小伙伴是完美的,可能会因为孩子的好朋友不太懂礼貌,或精于算计,会欺负人,爱撒谎等缺点而不喜欢。然而对孩子来说,他希望爸爸妈妈可以尊重自己在选择朋友时所拥有的独自意见。如果父母老是管教与间断或不间断的表达对孩子好朋友的不喜欢,势必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从而使双方的隔阂逐渐增大。

父母要做的是尊重孩子根据双方意愿和喜好,对好朋友进行自由选择。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于进行角色换位思考,尊重维护孩子的选择。有时候给孩子足够的面子,孩子也将会给父母足够的面子。

9、父母忽视孩子的优点

很多父母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整天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边,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但又总觉得自己的孩子在某一点不如别人的孩子好。其实,每个人都有优点,也有缺点,孩子也是一样。父母由于天天跟孩子生活在一起,眼中看到的似乎总是孩子的缺点,而忽视了他的优点。

父母的做法也可以理解,他们之所以把别人的孩子过度美化和夸张,是想用激将法给自己的孩子树立榜样,但反而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伤害,甚至因此影响孩子的一生。判断一个孩子的好坏,不能只取决于某一个方面。作为家长,不能只凭长相、成绩等某方面就认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没有出息,而是应该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发现他与众不同的地方,要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要把赞美留给自己的孩子,让他在父母的赞美声中继续发扬优点和长处。

10、父母当众指责孩子

很多父母对当着众人揭孩子短儿不以为然,看上去似乎是在向别人诉苦,说自己教育这样一个孩子多不容易。殊不知,自己只顾着吹毛求疵的指责孩子的短处,无形中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比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让家人为他受累,也觉得父母对自己不满意,和父母逐步疏远。

内容来源:儿童心理学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