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黄疸新生儿死亡的「茵栀黄」,医生也很无奈……
在丁香园旗下母婴健康平台丁香妈妈上,经常会收到这样的留言。
新生儿黄疸大概是新手妈妈遇到的第一个挑战,宝宝不退黄,当妈的难免慌神,但给孩子用茵栀黄,却可能有更多的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今天我们来说说茵栀黄「退黄」的真相,以及医生在做出选择时的尴尬困境。
医生熟悉,大众恐惧
医生熟悉的「黄疸」,和大众恐惧的「黄疸」,可能有一些认知上的不同。
说茵栀黄之前,我们先要搞清楚黄疸到底是怎么回事。
黄疸本身不是病,只是一种症状,它是由于血液里胆红素过高引起的。
刚出生时,由于各种原因胆红素会升高,而肝脏功能发育不成熟,处理胆红素的能力有限。代谢不掉的胆红素就会聚集在血液里,达到一定量后就出现黄疸的症状。
无论是足月儿还是早产儿,出生后出现的黄疸中,一部分是生理性的。随着孩子肝脏功能一天天强大,聚集的血胆红素最终会被排出体外,这种生理性黄疸是可以自愈的。
但还有一部分,是由于各种疾病引起的、无法自愈的病理性黄疸。
禁止婴幼儿注射茵栀黄
实际上,对婴幼儿使用茵栀黄退黄的用法,可能会带来巨大的风险,无论是医生还是家属,都难以承担这种后果。
2016 年 8 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发布公告,明确指出新生儿、婴幼儿(三岁以内)禁止使用茵栀黄注射液。
茵栀黄本身是中成药,成分不明确,毒副作用很难评估。
同时,中成药注射液的风险,远高于口服药。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在 2016 年,由于使用中药导致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静脉注射给药占 85.8%。
在国内,曾有注射了茵栀黄后,引起胃肠道出血、肾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的报道。早在 2008 年,就有孩子因为注射了茵栀黄引发溶血性疾病,最终不幸地离开了人世。
茵栀黄注射液就这样一直在国内被广泛应用,直到 2016 年 8 月 31 日这一天。
那口服呢?
禁止的是注射液,那茵栀黄的口服制剂是不是还是可以用的?
口服药同样存在一定风险。
17 年 CFDA 发布了另一份公告,修订了茵栀黄口服制剂说明书,其中明确强调口服茵栀黄后会出现腹泻、呕吐和皮疹等不良反应。
为啥要重新修订?
因为这也是口服茵栀黄的退黄原理。让孩子多排便,将多余的胆红素排出体外黄疸自然就退了。
没错,退黄的真相就是——拉肚子!
2011 年《中华儿科杂志》曾发表了一篇《茵栀黄口服液治疗足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研究中记录,服用茵栀黄联合光疗的对照组,有 25.1% 的患儿每天大便次数超过 5 次,明显高于没有使用茵栀黄的对照组。
这样频繁的腹泻,对部分孩子来说,有可能超出了可以承受的范围。
比如这样的留言:
那么,为什么还有医生要开?
大部分孩子的生理性黄疸并不严重,并不需要额外的治疗,即便是不服用茵栀黄也是可以退黄的,只不过会慢一点而已。最重要的就是多多哺乳,多吃多拉才能促进胆红素迅速排出体外。
如果黄疸真的很严重,在国内外的指南中指出,蓝光治疗黄疸不仅有效,安全性也较高。
不少妈妈就用自己的经验说明了这一点:
但是,这样的「个例」和「经验」,是无法给医生安全感的。
并不是所有家属都能理解「大部分黄疸可以自愈」这种概率性的事件。如果家属在网上查阅「黄疸危害」后看到的靠谱或不靠谱信息,会更加担心,自己的孩子是大部分生理性黄疸之外的少数,每多等一天,孩子都会多受不可逆的损害。
——尤其是当损害可能涉及到大脑发育的时候。
所以,寻求看病「见效快」,是一部分家属的强烈要求,未必是医生的本意。
一部分医生在长期的工作中也养成了习惯,只要发现孩子胆红素高一点点,都会给开这种药。在当 CFDA 的公告发布后,又无法快速了解到相关的信息和警示。
这种现象在国内太过普遍。
无论是用在退烧(比如)、抗感染(),到现在的退黄疸。唯一可能幸免的,是大众对激素的恐慌,让激素没能进入这个列表中。
想要让每一个中国母亲安心帮助孩子度过黄疸,既需要有效的沟通和讲解,也需要扩充大众的医学常识,而这两方面,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在这之前,作为一名医生,如果确实有家属强烈要求快速退黄,选用可靠的退黄方法(蓝光治疗等),避免使用淘汰药物,才对得起一名合格医生的责任。
另一方面,一名合格的母亲,只要扫下面的二维码就可以了。(责任编辑:刘冬宸)
参考文献
1. 茵栀黄口服液治疗足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多中信随机对照研究,中华儿科杂志,2011 年 9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