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伊琍育儿微博又引热议!其实这个问题,根本不用纠结

文 / 浙大儿院
2018-04-14 10:20

马伊琍这两天又成了育儿头条话题,

她的一条微博,

引起了众人围观。

昨晚,妹妹非要睡在我身边,一会儿就呼呼的,纠结着要不要把她抱回身边小床,却舍不得,这样有奶香味宝宝的日子大概也不会有太久了吧。

姐姐小的时候特别依赖我,总想让我搂着睡到天亮,而我在愚蠢的独立育儿理念影响下,坚持在她睡着后,哪怕自己睡着了也会半夜醒来把她抱回小床,摸着小手隔栏而卧,只有在她生病时才彻夜让她睡在大床,以便随时掌握她的体温。

现在回想究竟在怕什么?怕她跟我们睡一张床就太依赖?怕这种依赖会破坏了孩子长大后的独立?那时候的育儿理念多是从小训练独立啊延迟满足啊挫折教育啊,现在看全是胡扯!分明越是满足依赖感越是从婴儿时期就得到充分情感回应的孩子,长大才会有安全感才真正独立!所以,都急什么呀,赖在身边就赖着吧,关键这小丫头平时都不让抱,愿意睡我身边也是好难得的呢!

养孩子,真不是随便提个观念就敢称自己专家达人的,没亲自养大过几个性格不同孩子的,没个十几年以上经验跟随来以观后效的,都别逞能!当妈妈的只求随孩子共同成长,感恩孩子们无私无畏地选我们当妈妈,信任我们,让我们在他们身上犯错,还一直那么爱我们!

怎么养孩子,真是一门学问,任何人做妈妈,都没有经历过专业的培训。即便是研究儿童心理的爸爸妈妈,也不一定就能够把自己的孩子完美带大,这是ki妈一直以来的观点。

养育孩子的过程,就是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我们一定会犯错,但是孩子也会允许我们犯错,这也是共同成长的契机。著名心理学家科胡特提出的“恰到好处的挫折”,对于孩子来说,恰到好处的挫折,不仅不会损伤他们的安全感和发展,更会让他们成长为一个可以独立的个体。

于是,有的观点就指出:从小跟父母一起睡的小孩更容易对父母产生信赖,更具有信任感,至少在孩子幼小的心里能够给他们最基本的安全感,能让他们有基本的归属感。

Ki妈不能同意这个观点!

安全感的建立、独立性的培养,是一个繁杂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同床睡或者分床睡就能够解决。安全感的建立,渗透在婴儿出生后所面对环境的方方面面。就算是像马伊琍一样,大女儿睡着后,放回到小床,对于孩子来说,也并不一定就会损伤到安全感。

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是美国精神病学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其主要成就是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他有一段著名的八阶段理论,认为:0-1.5岁的婴儿期处于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阶段,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所以,此时,重要的不是是否一起睡,而是回应孩子的需求,当孩子渴求妈妈的时候,妈妈需要出现并且安抚孩子。当孩子能够独立进行活动的时候,绝不打扰他们自由的空间。

很多时候,孩子的不愿分离,只是契合了母亲的希望,妈妈希望我跟她在一起,而我也就跟妈妈在一起了。因为面对分离,对妈妈和孩子,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就像马伊琍,或者任何一个妈妈,都会怀念和孩子亲密相拥的时刻。

在孩子可以分离的时候,让他们自由分离,而这个过程如若出现反复,也允许反复的发生。我们需要做的是给孩子分离的勇气和力量。

记得以前跟一位朋友谈及跟孩子分房睡的话题,她说,女儿想跟我睡到几岁就睡到几岁(那时候她女儿已经9岁了),反正爸爸早就被我们赶出去了。孩子跟父母,在分离的阶段,必须是要分离的,如果这个分离的阶段被无限期延后,到时候势必会造成分离困难。更何况,在这个过程中,爸爸已经完全被排除在外了,那么这个家庭的结构还会平衡吗?

比如,我们经常会在新闻中看到,说儿子结婚了,可是妈妈还是会跟儿子一个房间睡觉……这就是明显的分离没有做好,造成家庭边际的混乱。在这样的妈妈的眼里,儿子即便已经结婚了,但是依然是个孩子,依然是跟自己不能分开的。

曾经碰到过这样一个个案。妈妈因为跟儿子无法分房睡而苦恼万分,那时候,儿子10岁。在10岁之前,儿子一直是和妈妈睡一张床的。爸爸单独睡一个房间。妈妈坦诚跟爸爸关系不是很好。妈妈说,儿子每次入睡,都喜欢把手放到妈妈的肚子上,直到入睡。大概是妈妈觉得不舒服了吧,于是想要分房睡。可是,儿子却完全无法一个人在一个房间睡觉,必须要妈妈陪,妈妈坚决不陪,孩子就转而要求爸爸陪,可是每次到半夜,儿子依然会回到妈妈的身边。妈妈和儿子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到这个时候再来处理,显得有些晚了,处理起来也会比较麻烦。

孩子的成长和分离是自然而然的,如果独立和分离的期望被打压了,也就违反了他们自身阶段发展的规律,这就会成为孩子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关注和很好的解决,影响会慢慢显露出来。

顺着孩子的需求,6岁之前完成分离。

分离,需要在孩子做好准备的时候。一般情况下,5岁左右,孩子已经具备了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独自入睡的能力了。那么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顺势推一把,让他们能够真正完成这个过程。

这对妈妈来说是一个考验,如果一直以来是跟妈妈一个房间,甚至一个床的,那种亲密感的丧失会让妈妈感到非常焦虑、伤心和不舍,妈妈们会想:这样的亲密相拥,以后会越来越少,甚至没有,那就让这种亲密感维持得时间更长一些吧!可是,这不是孩子的需求,而是我们自己的需求,该放手时还是得放手。

一步一步,不能着急。

如果一直以来都是相拥而眠的,突然直接的断裂会让孩子不知所措。这分房,也就是分离需要一步一步让孩子慢慢接受。

这方面,睡小床的小朋友会更容易完成分离一些,因为在小床上独自入睡对于他们已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了。给这些宝贝一个仪式,让他意识到,这是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情,他的能力、独立性等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妈妈这个时候可千万不要显露出失落的情绪,因为这样的情绪宝贝会马上体验到,他采取的行动就是回到妈妈身边,安慰失落的妈妈,也就是回到妈妈的房间。

对于那些跟妈妈同床的宝贝来说,分房睡,更需要提前做准备。可能还需要安排一个时间表,先实现分床睡,待宝贝适应后,再分房间睡。宝贝可能会有情绪,妈妈们还是得理解这样的情绪:妈妈知道你还是很想和妈妈一起睡,但是宝贝长大了呢,已经是个小小男子汉了,那么该拥有自己独立的领地了。

分房之后,如果孩子生病,或者他情绪比较差、特别需要妈妈的时候,ki妈觉得可以通融一下,所谓的有规则又张弛有度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一个独立的房间,是属于孩子的独立房间。既然是属于他们自己的,那就和他们一起完成这个布置的过程,听听他们的意见,喜欢什么样的家具,喜欢什么样的布置,让他们有一种强烈的参与感并且充满了兴奋和期待。

陪着他们入睡吧。不能相拥而眠,睡前故事可少不了的,温馨的灯光下,几个温暖的故事,感觉一天下来,这部分的时间才是最美好的。

如果宝贝入睡的时候有一些特别喜欢的毛绒玩具,或者跟妈妈有关的物品,比如妈妈睡衣,或者一条旧旧的小毯子,记得把这些物品放在他的床头,对宝贝来说,这是缓解焦虑的重要道具。

有时候言语的力量是很重要的,记得告诉宝贝,即便我们不在同一个房间睡,但是妈妈还是和原来一样,在你身边,爸爸妈妈的房间,是不会锁门的,有任何需求,你都可以来告诉爸爸和妈妈。

ki妈,资深亲子、教育记者,执业儿童心理咨询师

内容来源:微信公众号“ki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