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抢玩具, 聪明妈妈这么做能保护孩子, 并引导幼儿社交

文 / 育儿小小咖
2017-07-03 15:08

楼下遛娃时,我听到有位妈妈说,最近孩子特别爱抢玩具,一带孩子出去遛弯,遇到喜欢的玩具就要拿过来玩。这位妈妈说,当时孩子去抢别人玩具时,感觉特别尴尬,一是自己带的孩子显得没有教养,自己没有教好,二是给孩子讲半天道理,好像是对牛弹琴,依旧还是要抢,有时我硬抢玩具还给别的孩子,惹他大哭。虽然我也不想这样,但别人的东西要还给人家。

那么,作为1岁到2岁左右孩子的父母,类似邻居妈妈的这样心理为数不少,怎样避免这样的尴尬呢?

在怎么做之前,先了解1-2岁孩子的发展状况。

一方面,幼儿的社交,注意力是在自己喜欢的玩具上,对人没什么兴趣。所以他们的交集就是从抢玩具开始。抢玩具是孩子的发展需要。对他们来说,出发点就是这个我喜欢,我要。幼儿本能的需要占据第一位,想要得到满足。

另一方面,1岁到2岁,孩子的语言正在发展。语言的发展,标志着理性思维的发展。语言的表达,可以帮助控制延迟甚至放弃某些本能的需要。

基于以上对幼儿发展的认识,面对幼儿的抢玩具或者其他社交场景下,建议下面的做法,既能保护孩子,又能起到引导作用。

父母或照料者要跟随,时刻观察着孩子的状态。

我们要考虑到一岁到2岁多孩子的语言发展,大部分说话还说的不清楚,思维也无法处理比较复杂的情况。所以照料者,在带孩子玩耍时候,最好不要在远处聊天或者看手机,当孩子在社交时,发生一些冲突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或者来不及保护自己的孩子。

父母或照料者先处理情绪,再呈现事件。

在这么小孩子的社交场景中,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当孩子有无法处理的情况时,会求助于父母,或者父母看到当下发生的事情,看见孩子的情绪,安抚他,并告诉孩子发生了什么,这是父母对孩子社交有效的引导。

比如孩子抢了别人的玩具,可以和孩子做这样的交流:

妈妈知道你喜欢这个小弟弟,你很喜欢这个玩具。

(然后模仿弟弟的口吻说)哥哥,我知道你喜欢我,但我不喜欢你拿走我的玩具,请你还给我吧。

有时候大点孩子,力气比较大,抢玩具时会吓到宝宝,宝宝不知所措,会大哭起来。这时候,我们应该先保护宝宝,处理宝宝的情绪。帮助孩子拿回一点控制感和人际关系的安全感。我们可以这样交流:

哥哥抢走你的玩具了,你吓到了吧。

(然后妈妈可以模拟宝宝的口吻说,)哥哥,我要我的玩具,请你还给我。

如果宝宝可以自己说,就自己尝试表达出来。

我们这样对孩子情绪命名,对当下事件进行解释的时候,孩子可能似懂非懂,也可能一次没有效果,十次或者更多之后,孩子可能就会明白。面对孩子抢玩具或者被抢了,其实最考验的还是父母或者照料者的态度和反应。孩子抢玩具很正常,没有必要强迫孩子分享。父母把孩子的现况和自己的情况划分开了,认识到孩子发展的阶段,包容接纳自己的孩子,也适当引导孩子的社交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