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依憬】肠易激成因的科学猜想
作者介绍
蔡依憬
加拿大安大略省注册营养师
加拿大注册营养师协会会员/加拿大注册营养师协会肾病管理委员会会员/加拿大注册营养师协会糖尿病,心脑血管,与肥胖症委员会会员等
一个爱吃爱享受生活的营养师,爱研究肠道和肾病的营养师wechat:catherinecaird
肠易激成因的科学猜想
文章来源:依憬美食营养家
已授权《中国临床营养网》转载
很多人对这个原因感兴趣, 可惜的是目前科研还没有给出一个定论。 大概也是因为肠易激IBS的症状那么多种多样,因此原因也有很多种猜想。 目前对于肠易激的成因有好几种猜测,今天我就这几个猜测和大家讨论一下。
首先来了解一下我们的肠道
从食物进入我们人体到从我们身体出去,真的是过五关斩六将。从吞咽,到消化,吸收,最后排出体外,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问题。
在了解有什么可能出现的具体情况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肠道的功能和潜在的危险因子吧。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一个(简化的)健康的肠道消化过程。
胃的功能: 分泌胃酸;杀死细菌;储存食物;开始水解蛋白质。
胃酸是一个强酸(PH=2,与柠檬汁接近)可以帮助分解蛋白质还有杀死从口腔进入的细菌。当胃酸分泌不足或者服用任何药物导致胃酸分泌下降(比如说,胃酸分泌抑制剂,碳酸氢钠等), 有可能影响肠道菌群。但是千万不要直接吃柠檬汁!直接食用先不说对胃酸的影响,强酸直接接触食道会带来灼烧感并有可能损害食道。
小肠的功能:小肠是吸收的营养成分的主要场所。
通常小肠内菌群很少。在消化酶的协助下,大部分的营养素在小肠中被吸收。部分可能在小肠出现的问题有:缺乏特定的酶来分解食物的时候,大分子的食物不被吸收停留在小肠会增加渗透压,大量的水分会涌入小肠引起腹泻;又或者在小肠中出现过量的菌群的时候,碳水化合物的发酵就提前进行并导致腹痛和胀气。
大肠的功能:再吸收水分和电解质;排出不被消化的食物;细菌分解不被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以下简称碳水)
纤维素(可溶性和不可溶性纤维)是不被人体吸收和消化的成分,需要到大肠来被分解。大肠同时是水分和电解质被吸收回身体的地方。大肠也是细菌分解和发酵短链碳水并生成气体和不饱和脂肪酸的地方。每个人的大肠都会有细菌来分解碳水化合物并产生气体,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有腹痛腹胀难忍的情况。
肠道表面发炎(比如说,结肠炎,克罗恩)会导致大肠的再吸收功能下降,同样出现腹泻的症状。 但是肠道炎症通常会伴随着肠内出血,发烧等炎症特有的症状。再次强调,要先去医院排除病理原因。 不要耽误治疗。
从食物进到嘴巴到排出体外
居然有那么多可能导致肠易激的原因
下面让我们来详细的说说
科学家们对于肠易激成因的具体猜测
基因[7]
从对双胞胎的研究我们知道肠易激和基因又或多或少的关系,有些时候我们也会看到在某些家庭中肠易激出现的频率比其他家庭高。 因此,基因与肠易激的患病率是有一定的关联的。
肠胃感染
因肠胃炎或者食物中毒导致急性腹泻多日容易增加肠易激的风险。 很多人因肠道感染或其他因素导致腹泻,感染治愈以后有可能出现肠易激症状 [2]。 美国有一个律师事务所专门针对食物中毒后导致的肠易激和其他问题的刑事诉讼 [3]。
现在国内对食品安全以及过敏交叉感染的问题意识薄弱。 曾经有朋友对辣椒过敏 (一点辣椒碰过的东西引起的交叉传染都可能给他带来致命一击), 在国内出差去了西北地区过敏药从来不敢停。 因为叫不要放辣椒会过敏, 上菜后还能看到装饰的红辣椒。 欲哭无泪。
肠-脑轴
肠道是我们的第二个大脑,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的健康和多种疾病有关系,包括肥胖和抑郁等。现在肠-脑之前的互动和关系被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明。 目前大量的资金投入肠道菌群与心理问题和肠道问题的研究。 肠-脑轴主要分了三个组成部分:中枢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和肠道菌群 [4]。
他们之间相互影响,但是目前对他们的研究还在初步阶段。他们的相互作用有可能影响患者对症状的感知。这个问题到底有多复杂, 请看下面这个简略版的图片。 反正我看着都挺吃力的。
肠道感知神经敏感
虽然肠易激患者在肠镜检查中病理表现是正常的, 但是一个研究表明, 肠易激患者的肠道取样 组织胺(histamine)和类胰蛋白酶( tryptase)的平均值与无症状人群相比更高[6]。这两个化学成分在人体中是用来传递感觉的,在肠易激有可能是因为菌群的关系在肠道中产生较多的气体,也可能是对肠道内部的变化比其他人更加的敏感。 [5]
小肠菌群过度生长(SIBO)
在健康的肠道中,细菌存在于大肠中来发酵分解部分没有被吸收的食物。小肠中会有少量的菌群,而且种类与大肠的也不完全一致。 当小肠的菌群数量过高,那就是非正常的。它的医学名称叫做小肠菌群过度生长(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 Overgrowth,SIBO)。目前检测小肠菌群过量的金标准是呼吸测试(lactulose breath test),但是准确性仍存在争议。小肠菌群过量会导致食物在小肠中就开始分解发酵并产生气体。 在小肠比较小的空间内产生过量的气体,导致腹胀与排气过多的症状。小肠菌群的类别与症状也有关系,如果菌群产生的气体多为 [1]。
肠道菌群变化
这个是一个没有实锤的猜想。膳食纤维是肠道菌群重要的食物,科学界也把这类型可以让菌群消化的食材叫益生元。 不同的菌群爱吃不同的食物, 可能根据饮食习惯的改变菌群的数量和类别会有所改变。饮食是否可以改变菌群从而逆转肠易激则是一个没有被证实的假说,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检验这个假说的真伪。
婴幼儿时期肠道菌群的基调
婴幼儿时期,我们会通过分娩方式以及喂养方式等外界和自身的基因形成不同的菌群基础。 通过阴道分娩出生并接受母乳喂养的儿童,会通过分娩以及喂养方式巩固肠道菌群与长大后肥胖症的风险下降有关联。不同的肠道菌群也可能影响了肠-脑轴的相互作用。
但是! 肠易激也不是只可能和菌群有关系。
粪便取样显示只有少部分的肠易激患者和无症状人群的肠道菌群是不一样[4],可能是因为这样, 所以不是所有人吃了益生菌症状都会改善吧~ 在同一个研究中也显示出不同症状的肠易激有可能出现不同的菌群特征[4]。 是不是很混乱?
连科学家现在除了得出菌群与症状有关系,也没有研究透彻到底有什么关系以及如何应用到治疗中来。因此对于益生菌的补充还没有一个官方确切的推荐菌群和数量。 只有常用的菌群类别。
柔韧度【7】
世界上每五个人都有一个人患有关节过度活动综合征(joint hypermobility syndrome, JHS)。除了更加高的柔韧度,他们也同时得肠易激的机率也较其他人群更高。 这个有可能是他们肠道的柔韧性也更强导致更多腹胀的感受。
高漫发食物[7]
食物本身不是肠易激,但是大部分的肠易激患者在做饮食记录以后发现症状与饮食有联系。 50-75%的肠易激患者在通过专业营养师的指导下通过低漫发饮食排除刺激物后,症状得以改善。
简单的介绍一下低漫发(FODMAPs) 饮食:一个可能引起消化问题的无害食物类别
这些短链碳水化合物在很多人肠道内没有办法很好的消化, 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有症状。 只有对这些成分不耐受并且出现肠道症状的人才需要限制这个类型的食物。选择执行低漫发的人在执行了4-6周后,营养师会开始指导食材挑战来确定到底是哪个类别的碳水化合物引起的肠道问题。在挑战确定刺激物以后, 患者就可以只避开容易加剧症状的食材。这样也增加了食物多样性并减少了限制,更重要的是能够很清楚的指导什么会加重肠道症状。
不良的饮食习惯
很多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加重肠易激的症状,比如说不按时吃饭,暴饮暴食,饮食不均衡等。
当我们开始吃东西, 肠道接收到信号会加剧肠道蠕动。按时吃饭也可以避免暴饮暴食的可能性。 比如说,当吃过早饭后, 午饭时不会因为饥饿难耐而吃的过多。
压力,睡眠,和荷尔蒙变化等
人体是一个很神奇的机制,不同的器官和系统之间相互合作,在我们不知不觉中完成一个又一个的使命。 我们吃饭后, 我们不需要刻意的去思考, 身体内部自然而然的完成了消化,吸收,以及排除的过程。我们的健康除了身体的健康也有心灵的健康,来自生活或者工作的压力会让肠易激的症状加剧。有一些女孩也会发现, 自己的肠道症状居然和经期的周期挂钩。
肠易激的成因目前科学上还没有一个定论,但是专家前辈们也根据现有的研究数据给了一些的猜测。我们可以知道的是良好的生活习惯, 平稳的心态, 和饮食调理目前都可以对肠易激的症状有缓解的作用。
相信随着我们对肠易激研究的增加, 以后可以把肠易激分为更多的类别,并且能够根据成因来有针对性的制定治疗方案。我们要保持希望哟!
对文章有问题,欢迎你留言。 在有一定数量的问题后,我会快速答疑。
参考文献:
[1]R. L. Kate Scarlata, "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What to Do when unwelcome microbes invade," Today's Dietitian, vol. 13, no. 4, p. 46, 2011.
[2]D. S. Somerto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Canadian Digestive Health Foundation, 2017. [Online]. Available: http://cdhf.ca/en/videos/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 [Accessed 2018].
[3]Marler Clark: The Food Safety Law Firm, "Abou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2015. [Online]. Available: https://marlerclark.com/20.
[4]P. Kennedy, J. Cryan, T. Dinan and a. G. Clark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 microbiome-gut-brain axis disorder?," World J Gastroenterol , vol. 20, no. 39, pp. 14105-14125, Oct 2014.
[5]Monash University , Low FODMAP Diet Guide, Monash University App, 2018.
[6]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ioy3qi5G7U
[7]S, Shepherd and P, Gibson (2013). The Complete Low FODMAP Di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