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擅切子宫:职业道德为何最靠不住?

文 / 姬鹏
2018-06-12 13:22
医生擅切子宫:职业道德为何最靠不住?

有媒体报道,阜阳一女子患盆腔囊肿到一家医院接受治疗,手术过程中竟被医生擅自切除子宫,直到术后一个月才知情。按照当事人的说法,她是在另一家医院检查身体恢复情况时,才发现子宫被切除。最终,女子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判决涉案医院赔偿女患者全部合理损失共计14.9万余元,其中包括女患者索赔的4万元精神损害抚慰金。案发后,医院已责令当事医生辞职并给予处分。

就事论事,这算得上“医疗事故”。毕竟,涉及身体器官的切除手术,是应该在患者知悉的情况下进行。令人感到气愤的是,涉案的医院不仅当时没告知患者,而且术后也没有告知患者,这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涉案医院在具体的医疗程序上存在很大纰漏。

不过,对于类似的事情,也不是第一次发生,相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发生。很多人会说,医院的程序再怎么严谨,但针对具体的工作,还是需要医生去落实完成。这种情况下,具体的医生的“职业道德”就显得尤为重要。

只是,所谓的“职业道德”真的是万能解药吗?想必,答案也是模糊的。某种意义上,职业道德确实是管用的,但是却太过松散。我们所处的生活中,人们惯常谈论“医德”、“师德”等行业品行,却对所谓的“行业秩序”很少关注。

坦白讲,只要“从业者”能维持行业的基本从业标准,实际上就会避免很多差错出现。某种层面上,谈论“职业道德”真不如讲“专业素质”更靠谱。一个正常的社会中,只要各行各业的从业者能各司其职,实际上就能保证高效顺畅的秩序运行。

当然,作为个体要是自愿维持“刻奇式”的工作人设,那是个体的自己的问题,只要对整体社会秩序有良性的促进,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作为大的社会秩序维持,更重要的是要“讲规则”,“走程序”。

我们时常会在同一领域作出不同的评价。比如一个老师“带病上课”,人们会说老师真敬业,师德永流传;相反的,如果一个老师“无故体罚学生”,人们会说老师真无良,师德从来浅。同样的,比如一个医生为手术猝死在工作岗位上,人们会说治病救人,不计辛劳。相反,如果遇到类似“切除子宫”的事情,人们就会说“现在的医生真是缺德”。

由此也可以发现,越是强调“职业道德”的地方,越有可能成就阴暗的后果。比如说“无故体罚学生”的老师,本身其实和师德没什么关系,不管是作为老师、还是作为个体人的行为,都属于超限范围的表现。而作为私自将患者子宫摘除的医生,也同样与医德无关,某种层面上属于程序不正当的行为,根本上与医德和医术无关。

事实上,就社会的发展而言,从业者的素质相对而言还是提高不少。之所以会出现“罗生门”的现象,是因为人们在认知行业秩序时,过分强调“职业道德”力量的作用,而非是以行业的基本规则和标准去评价。这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误判事件本身的后果,同时会让人们以“职业道德”为幌子,在阴暗处运行见不得光的事情。

人们常说现在的老师和医生没有过去的好,实际上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职业本身从来都是中性的,无差别的,之所以会有偏见,多半缘于人性本来的弱点没有被关进笼子里,所以才会肆意作恶,甚至酿成人间悲剧。

刘再复说,因为世道艰难,生存竞争的严酷,人们为争得一个好职位,好位置,就无休止的自我膨胀,膨胀十倍、百倍、千倍,最后连自己本来的样子也忘掉,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重量。僧多肉少,使僧把自己夸大成佛,成神,乃至夸大成佛王、神王。

这实际上,也就是萨特所说,位置与机会的稀少会使人的存在发生变形。而我们所处的时代,就是一个竞争残酷的时代,人们一边自我疗伤,希冀美好降临,一边又心怀鬼胎,准备将对手至于死地,而所谓的“行业规则”和“职业道德”,往往都是一种表面叙述,至于真正的能做到的人真的不多。

从普遍的世事来看,守住美好的品格,不管是在东方社会,还是在西方社会,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我们要清楚的是,当人性普遍都存在弱点的时候,只有规则才会迎来更普遍的正义和美好。而在规则的普遍到来之前,越是强调“职业道德”,可能越会让更多人陷入困境。

很多事情本来就该那样做,过多的标榜本来就很多余。老师就应该认真教书,而非成天大谈“情怀讲台”;医生就该救死扶伤,而非成天强调“妙手回春”。因为,就本质而言,那些被标榜的从业者,实际上,他们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只需要程序上的认可,而非给予过度的意义。而过度的意义本身,从某种层面上,是在告诉人们“本分”就是“高尚”,“不本分”就是“常态”。这种情况下,自然就会有从业者出来作恶,而此时再回看“职业道德”,你会发现很不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