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锥形切除术是治宫颈糜烂的吗?

文 / 辛舒医生
2018-05-12 15:01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宫颈的解剖组织学特点。

子宫前临膀胱,后贴直肠,位于两者之间。她的形状就像一个倒放的鸭梨,又分为子宫底,子宫体和子宫颈3个部分。整个子宫上2/3部分称为子宫体部,下1/3的部分呈圆柱状称为子宫颈部。子宫颈的下半部伸入阴道内称为宫颈阴道部,上半部称为宫颈阴道上部。宫颈阴道部的外表面又称为宫颈外部。这个是我们在进行妇科检查时可以看到的部分。

我们在进行妇科检查时,在阴道的顶端就可以看到整个宫颈,是呈圆形,粉红色,质地中等,在子宫颈的中央有一个小开口,我们称为子宫颈口,未产妇的子宫颈口呈圆点状,经产妇因分娩裂伤而呈一字型。以宫颈外口为界,子宫颈又分为上下两唇,也称为前唇和后唇。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宫颈的组织学特点。

子宫颈主要由粘膜、肌层与外膜组成。子宫内膜向下方与子宫峡部粘膜相延续,子宫峡部粘膜向下方(在宫颈管位置)又与宫颈管粘膜相延续,因此,宫颈管粘膜又称为子宫颈内膜,它的表面被覆着能够分泌粘液的单层柱状上皮细胞。

而从宫颈外口到阴道穹窿顶部的宫颈外部,被覆的是复层鳞状上皮细胞。宫颈管粘膜的柱状上皮与宫颈阴道部的鳞状上皮就有一个交界。

在青春期前,原始鳞柱交界位于宫颈管内或宫颈管外或阴道穹窿的任何处。青春期后,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宫颈体积迅速增长,发育增大,子宫颈管粘膜组织向外侧移动,即子宫颈管柱状上皮及其下的间质成分更多的朝外侧发展,随即形成宫颈的外翻,外翻使宫颈的柱状上皮暴露于宫颈外口,呈红色粗糙状,因此就有了更多类似糜烂一样的柱状上皮在宫颈口,在做妇科检查时被发现。所以说,宫颈糜烂的本质就是宫颈外翻,这一生理现象会从女性青春期起持续几十年。等到绝经了以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柱状上皮又开始退回到宫颈管内,这时我们在检查时也就看不到了。

那么,在阴道酸性环境或致病菌作用下,外移的柱状上皮由原始的鳞柱交界部的内侧向子宫颈口方向逐渐被鳞状上皮替代,形成新的鳞柱交界部我们称为生理性鳞柱交界。

这种宫颈柱状上皮向鳞状上皮方向转化的生理过程就称为鳞状上皮的化生。

宫颈原始鳞柱交界与新的鳞柱交界所环绕的区域,我们称为宫颈转化区,又称为移行带。这是宫颈癌的好发区域。

所以说,“宫颈糜烂”这个曾经的医学名词已经被修改了,其本质就是宫颈外翻,我们现在称为宫颈柱状上皮异位。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学变化,与宫颈癌并没有直接关系。生殖道持续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才是导致宫颈癌的主要原因。那么既然这是一种生理变化,也就是不需要进行治疗的。

那么什么是宫颈锥切呢?我们来看一下。

宫颈锥形切除术是将子宫颈由外向内圆锥形切除一部分的手术。有权威观点认为,一个医院锥切开展的多少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其对子宫颈癌的诊治水平。

宫颈锥切是采用手术刀锥形切除部分宫颈组织,传统术式为冷刀锥切(coldknifeconization,CKC),其用于诊断及治疗宫颈病变已有上百年历史。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也是宫颈锥切的方法之一,其操作简便且并发症少,近20年来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替代了大部分CKC成为治疗CIN并诊断宫颈癌的重要术式。

宫颈锥切是防护宫颈癌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其指征是建立在阴道镜活检病理的基础上,包括:①阴道镜明确诊断的CINII级、III级病变,并要求保留子宫的患者;②不满意的阴道镜检查,指移行带不能完全暴露,多见于年龄较大患者;③病变位于颈管内,阴道镜难以明确诊断;④TCT结果与阴道镜下活检病理不符,如多次HG SIL,而阴道镜活检未予支持;⑤宫颈管诊刮阳性,提示病变可能位于颈管内;⑥阴道镜病理可疑浸润癌,为明确病变深度及广度;⑦病理提示微灶浸润癌(Ia1期宫颈癌)或宫颈原位腺癌,需要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

所以,对于阴道镜活检诊断为宫颈上皮内瘤变(即CIN)2-3级的患者,一般需要行锥切来进行全面评价,或者作为治疗。对于阴道镜活检报告有原位癌、不除外浸润或者浸润深度不明确者,更要通过锥切判断浸润深度。

参考资料:

王悦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宫颈锥切——预防宫颈癌的重要防线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科普健康知识,传递健康理念。右上角一键关注【辛舒医生】,带给您最新、最靠谱的女性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