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拼爹, 父母拼娃, 赢在子宫折射幼升小的残酷现状
从上海“幼升小”试题,到香港家长要“赢在子宫”,甚至有人调侃道“射精之后,已决胜负”。中国幼升小话题一度成为中国社会的焦点话题。
有媒体报道无锡妈妈让孩子复读幼儿园,只因为升小学失败,颇有高考失利,重新复读的样子。随着公办小学因为排号、学区选址等问题将一部分人的子女挡在门外之后,大部分人选择的民办小学迎来面试期,一场拼娃大战正在进行。
*拼娃之前,先拼家长*
如果进不了好小学,就进步了好初中,进不了好初中,就进不了好重点高中,进不了重点高中,就进不了重点大学,不是重点大学毕业,就找不到好工作,这辈子就完了。
今天,进不了重点大学一样可以逆袭人生,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不过,如果连小学都进不了的话,这种逆袭还能发生吗?相比于高考,中国家长对于小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从学区房的受捧程度就可见一斑。
此前北京卖出25万每平米的“过道学区房”,只因为家长看中海淀区的优质的教育资源,这只是幼升小的入学渠道之一:根据户口和房产就近入学。另外两种方式分别是拼关系和选择学费较贵的民办小学。总之,家长需要动用一切可能的力量,让孩子有学上。
澎湃新闻报道,在上海,如果准备就读民办小学,从幼儿园小班就要开始补习,钱多而且名额有限,像春运火车票一样发布即被秒光。若是线下报名,又得像医院挂号一样通宵排队。
*幼升小也有冲刺班,要价万元*
公务员、考研、考证等各类辅导班、冲刺班见怪不怪,可是,《广州日报》报道说,广州一位家长托关系才为孩子报上名,考试前还为孩子报了冲刺班,四次课,一万元。冲刺班对孩子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从历年真题到面试答疑。
这一切都是因为热门的民办小学确实很难进。2016年,上海浦东外国语小学的录取率只有8%,广州的情况稍微好一些,热门学校的录取比例也只有14%。
*考题奇葩,往上查三代,胖子不要*
拒某申请小学失败的家长爆料,她在帮助孩子申请小学的时候遭到拒绝,原因不是孩子不够优秀,而是自己“太胖了”。学校的说法是,太胖说明家长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小学教育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配合,如果家长不能自我管理,会影响学校教育的进度,增加学校教管成本。
另一位家长遭遇了同样的质疑,因为学校要求家长提供包括孩子在内的三代背景,是否书香门第,是否有不良记录,经济实力是否靠谱等等。还好孩子的爷爷是文化人,自己又在外企工作,才勉强通过了考核。
而幼升小的考题更是烤焦家长。
*拼娃大战的背后,是阶级的失落?*
有没有必要为了让孩子读一家好一点的小学,就需要投入如此巨大的精力、金钱和关系?中产家庭尚且可以承受,那么普通家庭又要如何去竞争?
另一方面,中国的小学教育一直在为小学生减负,但是,如果按照目前的情况发展,小学的教育负担没有减下来,幼儿园的竞争又要开始了。那么,在应该享受单纯和快乐的幼升小阶段,让孩子过早的进入竞争激烈的社会阶段,是否有利?
为孩子着想,对子女寄予厚望无可厚非,民办小学的对于学生的挑拣是不是有点哗众取宠?近日火爆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两个女儿被训练成摔跤冠军,赢了印度尊重,可是,在电影刚开始的时候,爸爸要求女儿去实现自己的冠军梦想,一度引起观众的不适,难道父母的梦想,真的可以由子女实现吗?
后来,14岁新娘说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如果不做点什么,就要跟她一样14岁嫁人,在相夫教子中度过一生,没有任何其他的选择,只有努力成为摔跤手或者其他什么的冠军,才能改变自己的一生,这一点上,爸爸的残酷对待又博得观众的眼泪。
不同的情况下,我们要做不出一样的选择,《摔跤吧!爸爸》中的残酷童年似乎是一个好的选择,而在中国,面对中国千万不同情况的家庭,选择同一条路,是否合适,有些家庭为了让孩子更出息,有些怕是在阶级上失落吧,毕竟从爷爷到爸爸都是名校毕业,自己的孩子如果连个好一点的小学都上不了,那么心里挺不是滋味的。
你会拼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