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不传染 传染的是致癌因素
癌症并不是一种传染病,本身是不会传染的。不过,与癌症发生相关的因素,有些却是可以传染的。
担心传染 患癌的他见不到外孙女
老张是一位胃癌患者,天生乐观,加上癌症发现得早,又及时做了腹腔镜微创胃癌根治手术,手术很成功,因此老张每次到医院复诊都笑呵呵的。
最近一次复诊,老张却是一脸愁容地走进了诊室,没有了往日的风趣和笑容。已经很熟络的医生看到老张这个样子,连忙追问原因。
原来,老张退休后一直帮着女儿带孩子,接送孩子上学、放学。老张很享受这份天伦之乐。胃癌手术后,老张在家休息了一个月,各项指标都正常了,正准备再次“上岗”,女儿的一句话,却给他兜头泼了一盆凉水。
那天女儿支支吾吾地说:“有人说,癌症会传染,您以后就休息休息,不用接送孩子了,也少和她一起玩吧。”老张听完这些话,又生气又难过,但又不知该如何辩解。
癌症“传染” 也非无稽之谈
“大夫,天下哪有这个理呀?您倒是说说,癌症到底传不传染啊?”老张急切地追问主治医生。
要回答老张这个问题,我们要先认识一下什么是癌症。我们一般所说的癌症,泛指所有恶性肿瘤,具有细胞分化和增殖异常、生长失控、浸润性和转移性等生物学特征。癌症的发生是一个多因子、多步骤的复杂过程,与职业暴露、环境污染、生活习惯、不合理膳食、遗传因素等密切相关。虽然影响因素较多,但癌症并不是一种传染病。癌症本身是不会传染的。
尽管如此,老张女儿的“道听途说”,也不是全无道理,因为与癌症发生相关的因素中,有些情况却是可以传染的。
第一,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生活习惯可以“传染”。
比如,有人酷爱烧烤、油炸、烟熏和腌制的食物,顿顿都要有,一日不能少……这些饮食习惯很容易在家庭成员之间“传染”,成为全家人的共同嗜好,而这些都有可能增加胃肠道肿瘤的发生。
再比如,吸烟有害健康,香烟燃烧时可以释放多种有毒化学物质,对口腔、咽喉、气管、肺均有损害。研究发现,肺癌、胃癌、胰腺癌、膀胱癌、肝癌、口腔癌、鼻窦癌等多种癌症与吸烟显著相关。同在一个屋檐下,如果长者烟不离手,年轻人就很容易模仿。这种习惯一旦养成,患以上癌症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第二,诱发癌症发生的病原微生物会传染。
在我国,大部分肝癌患者是感染乙肝病毒后,逐渐发展为慢性乙肝、肝硬化,最终罹患肝癌。当然,并非所有乙肝感染者都会发展成肝癌,只有10%~30%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过5~10年会发展为肝硬化,其中又有5%~10%经过5~10年最终发展成肝癌。
尽管肝癌本身不传染,但乙型肝炎病毒具有传染性。其传播途径中,母婴传播是最重要的传播途径——我国30%~50%的乙肝患者是母婴传播所致。成人肝硬化、肝癌患者中90%以上是在婴幼儿时期感染上乙肝病毒的。另外,医源性传染、输血传播、密切生活接触传播、性传播,也是乙肝病毒传染的常见途径。
我国的乙型肝炎相关肝癌,基本遵循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的发展路径。因此,如果防治意识差,很容易造成乙肝病毒传染,并发展为家族式肝癌。有效控制乙型肝炎传播,有助于避免乙肝转变成肝癌。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也直接相关。幽门螺杆菌是常见的细菌病原体之一,可寄生在我们的胃黏膜组织中。67%~80%的胃溃疡和95%的十二指肠溃疡,都是幽门螺杆菌所致。
初次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年龄越小,萎缩性胃炎及胃癌的发生率越高。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与胃癌死亡率呈现平行关系。聚餐、餐具公用等是导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重要因素。所以,采取分餐制、餐具专用、使用公筷等是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有效措施。及早发现感染,及时且有效地用抗生素杀灭幽门螺杆菌,对预防和控制胃癌有重要意义。
第三,情绪也可以“传染”,尤其是对癌症的恐慌情绪。
在癌症面前,有些患者被瞬间击溃,进而产生绝望和厌世的情绪,万念俱灰,认为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由于完全丧失与疾病斗争的勇气,患者会自暴自弃,精神处于崩溃的边缘。事实上,这种负面的情绪,也很容易在亲人之间相互“传染”。对患者自身来说,情绪会直接影响生理功能,造成功能紊乱和免疫功能降低。所以,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坚信自己的康复能力,是抗击癌症的重要前提。
随着肿瘤早期筛查理念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早期肿瘤被发现,并及时得到了规范治疗,许多原位癌患者获得了临床治愈。
即便错过了肿瘤早期,也不要因此产生极度的恐惧。随着肿瘤精准治疗的推行,加之肿瘤治疗武器的“多兵种联合”,肿瘤患者长期带瘤生存已经成为可能。例如胃癌、胃肠间质瘤等肿瘤,如能规范地进行多学科综合诊治,也早已告别绝症,而渐渐变成一种可防可控的慢性病。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有一份近30万例的恶性肿瘤患者长期随访生存报告。这份报告覆盖乳腺癌、胰腺癌、前列腺癌、肺癌等10多种肿瘤患者的生存情况,记录了2008—2017年间确诊为恶性肿瘤并接受住院治疗的患者情况。结果显示,患者5年总生存率明显提升,达到71.3%。
文: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外科教授 黄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