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主持人肖晓琳因直肠癌转移病逝,早点预防不会死人的!
各平台都播报了著名央视主持人肖晓琳因癌去逝的消息,这个消息应该是真的了。我在这里表示很惋惜,很痛心一位优秀普法主持人和制片人的去逝。消息内容大家应该都知道了,我想在这里说一说直肠癌这个问题。
在这里,我现在最想说的是,如果早点预防的话,就不会形成直肠癌,早期的话,也不会转移。首先形成直肠癌的原因是直肠息肉的转变,或都痔疮形成的。说说我个人的经历,我今年的三月份做肠镜检查并且手术。我做这个检查的原因是我大哥去年死于直肠癌转肝。我的病是多发性结肠息肉。病理化验是绒毛状管状腺瘤。看到这个结果,我立马去了大医院做肠镜摘除。因为息肉到癌变的过程是:炎性息肉到增生性炎性息肉,再发展就是绒毛状腺瘤或管状腺瘤,再往后就是癌变了。
息肉是什么? 一般来讲,在大肠黏膜表面凸出来的异常组织,可以统称为肠息肉。通常从病理学角度来看可分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多发生在慢性结肠炎症中,比如溃疡性结肠炎、结核等。发生炎症坏死后,黏膜会进行自我修复。修复过程中,如果黏膜没有完全长好就会形成不平整的隆起,这种隆起叫做炎性息肉。当粘膜发生了增生性改变(如体积增大等),就容易形成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又分为绒毛管状腺瘤、管状腺瘤以及混合型的腺瘤。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息肉,包括挫骨瘤、幼儿性息肉等。这些是由于怀孕期间组织胚胎异常导致的,在临床上并不多见。
长了肠息肉,患者通常是没有任何感觉的,所以一般不能通过症状来发现肠息肉。这个就是个最关键的,不易被患者发觉。
那么肠息肉有哪些危害,都会发展成肠癌吗?肠息肉之所以引起咱们的重视,主要是因为结肠的恶性肿瘤(如结肠癌等),多数是在肠息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并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发展成肠癌。一般认为炎性息肉的癌变风险最低,其次是增生性息肉和管状腺瘤,而绒毛管状腺瘤的癌变风险比较高。
如果息肉不处理,一般多长时间会发展到肠癌?息肉是否会发展成癌,与多种因素有关,比如息肉的大小,病理类型等。如果息肉较小,那么发生癌变的风险也相对较低。有研究表明,0.5厘米以下的息肉,三、四年以内的癌变率很低;如果超过0.5厘米,那么息肉的癌变率就会增加。总体来说,息肉越大发生癌变的风险就越高。
患者出现哪些症状提示可能是癌变?其实息肉非常可怕的地方在于没有症状,等到患者感觉有症状再去检查,可能息肉已经发生癌变了。所以依靠症状来发现息肉是否发生癌变,是非常不安全的。
息肉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一、遗传因素。比如一些家族性的息肉病,由于某个基因的异常,导致家族成员容易长息肉。二、饮食习惯。为什么欧美国家中息肉、结肠肿瘤的发生率高于中国?因为相对来讲,国人的饮食结构中纤维素含量高于西方国家,而纤维素含量与息肉、结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但是现在我国息肉和结肠肿瘤的发生率明显升高,主要原因是我们的膳食结构发生了改变,纤维素摄入少了,肉类、少纤维的食物摄入多了。
需要做哪些检查来诊断肠息肉?一般45岁左右的人群,应该主动去医院做内镜检查,包括胃镜、肠镜等。但是由于息肉、结肠肿瘤的发生呈现年轻化的趋势,所以我建议40岁左右的人群,最好也去医院做内镜检查。不要等到出现异常症状(比如排便困难、便血等)才去做检查,这个时候有可能已经错过了早期治疗的机会。
肠息肉都要治疗吗?哪些情况需要治疗?对于炎性息肉来说,如果息肉面积不大、数量不多,暂时可以不治疗。但是对于增生性息肉、骨性息肉或者腺瘤性息肉等,医生都会建议患者做相关治疗,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出现问题的风险也越小。
在我陪大哥住院期间,有个临床的病友,他也是直肠癌,问他家属才知道,患了十多年的痔疮病。所以在这里告诫大家,千万不要忽视痔疮。我们人类在肠道进化方面没有进化完善,所以大家饮食方面要注意。鉴于我个人的家庭经历,整理一些关于直肠癌之前的病态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到了中年就去做下内镜检查,有了就积极治疗,没有更好。上个月偶尔听到高晓松说他上午做了个小手术,结肠息肉摘除,下午就录节目的。内镜摘除麻药都不需要,息肉小的话很轻松摘掉了。真的等到长大了,癌变了,一切都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