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肿瘤,死于心脏?谭文勇教授带你认识“肿瘤心脏病学”

文 / 杏林帮
2021-04-01 00:53

文章转载自: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肿瘤科

专家简介:谭文勇,男,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肿瘤科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国内知名肿瘤内科专家,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深圳市实用型临床医学高级人才。擅长对恶性肿瘤的诊治特别是肺癌、乳腺癌、头颈部肿瘤、胃肠道肿瘤等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肿瘤诊疗的理念是最大程度控制肿瘤同时,也需要将治疗毒性反应降低到最低程度。在国内较早提出肿瘤心脏病学的理念,因此获得广东省和深圳市科技进步奖三项。

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有很多肿瘤患者本来没有心脏疾病,但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心脏出现问题,这是因为治疗方案往往会对心脏产生副作用。

放疗、化疗、靶向治疗、手术等抗肿瘤治疗手段所致的心血管并发症日益凸显,临床数据显示,近3成肿瘤患者因为心血管疾病死亡。基于这样的背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肿瘤心脏病学诞生了。

揭秘肿瘤心脏病学

肿瘤心脏病学是一门研究肿瘤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医学学科。治疗癌症的方法越来越多,但一些方法被证实因存在急性或长期的心血管毒性而影响到患者的生存。

为了更好地将有效的治疗手段应用于诊治这类病情复杂的患者,肿瘤心脏病学的专家采用了临床和科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临床实践最主要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在肿瘤治疗前、治疗中及治疗后及时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患者预后。而实验研究的目标则在于探索心血管毒性的机制,并利用这些知识来帮助控制副作用。

1.常规肿瘤治疗是如何影响患者的心功能的?

传统化疗药如蒽环类造成的心脏损伤,包括心肌细胞的损害,在基线心功能正常的患者早期是可以耐受的,然而当数年后发生心肌的二次损伤(比如心肌缺血缺氧、高血压、感染等),心肌细胞有限的修复能力无法代偿时才会显现出相关症状。在蒽环类药物治疗期间可以定期监测心脏生物标志物从而监测可能的心脏损伤。

维洛替尼、依鲁替尼、凡德他尼、尼罗替尼等靶向药物可能会造成心律失常、QT间期延长,连续的心电图检查应该足够对这些患者进行监测。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造成心血管毒性主要表现为急性的、罕见的特性,定期的心脏标志物的监测被推荐用于这类药物可能造成的亚临床或者隐匿性心肌炎。

2.心脏监测的重要性

肿瘤心脏病学旨在最大程度地降低肿瘤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其中强化早期评估、筛查与监测肿瘤患者心血管毒性,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抗肿瘤治疗过程中,心血管毒性的监测方法包括心电图、心脏影像学(心脏磁共振、心脏超声心动图、心脏放射性核素扫描)和生物标志物(肌钙蛋白、脑钠肽)。

在开始抗肿瘤治疗之前进行全面的心血管风险因素评估也是非常重要的,治疗前应控制所有肿瘤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适当的风险评估可能会减少发生肿瘤相关的心血管并发症的可能性。

总结

在我国,肿瘤心脏病学尚处于起步阶段,除了临床一线的工作实践,同时需要各方面共同合作。从我国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的构成来看,第一位是心血管疾病,第二位是肿瘤,要理清楚相关的危险因素发生机制的确非常困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多学科的协调配合,将肿瘤心脏病学这一新学科的体系不断完善,使预警和监测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

谭文勇教授团队一直致力于推动肿瘤心脏病学的建设,在优化抗肿瘤治疗与心血管保护方面为患者提供帮助。谭文勇教授在世界上首次把心脏前部心脏亚结构作为高危区域进行定义,在设计放射治疗计划时利用肿瘤治疗的新技术尽可能降低心脏的照射剂量,从而降低了治疗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后续又证实了他们所定义的心脏前壁区域可以作为新的独立危险区域,在乳腺癌的放疗治疗时可以更好地降低心脏照射剂量。

这些新的创新性研究成果连续发表在国际肿瘤放疗领域权威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Biology·Physics》上。相关理念也得到欧洲放射肿瘤学协会乳腺癌治疗指南的推荐。在保证乳腺癌的治愈率的前提下,可以尽可能地降低心脏病的发生风险,减少了后续可能的经济花费,提高了社会卫生资源的利用。

谭文勇教授肿瘤心脏病学科研成果

荣获深圳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谭文勇,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肿瘤科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肿瘤学)、深圳市实用型临床医学高级人才(II类)。欧洲放射肿瘤学会(ESTRO)FELLOW、美国放射肿瘤学会(ASTRO)会员;中国抗癌协会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老年肿瘤学会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深圳市医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等。《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Biology*Physics》和《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等多个杂志审稿专家。

在恶性肿瘤的放射治疗、药物治疗(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内分泌治疗)等方面经验丰富。擅长多种肿瘤特别肺癌、头颈部肿瘤、乳腺癌、胃肠道肿瘤的综合治疗。在国内较早提出肿瘤心脏病学的理念,强调在治愈肿瘤的同时也要将抗肿瘤治疗的相关性心脏病风险最小化。承担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SCI论文20余篇,主编专著2部。在放疗领域的顶级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Biology*Physics》和《Radiotherapy and Oncology》共发表论文3篇。分别获得2016年深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17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二完成人)、2018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完成人)。

曾在荷兰癌症研究所列文虎克医院(AvL-NKI)、英国伦敦大学(UCL)医院肿瘤中心学习,广泛参与国际合作研究。近5年来,先后在美国放射肿瘤学会(ASTRO)和欧洲放射肿瘤学会(ESTRO)年会上交流8次,相关研究成果得到世界同行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