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患癌,男子:我一点也不意外

文 / 生活报健康
2021-01-16 00:49

“她得病,其实我一点也不意外”,69岁的刘先生满脸心疼地望着自己的妻子吴女士。这是患者第一次来门诊做胃癌术后的中医药调理。

她只知道关心别人,一点都不懂得怜惜自己!”刘先生一张一张地翻看着妻子近6年的检查报告单,并一一诉说着每一张报告单检查时的情形。

6年前,吴女士的母亲因胃癌去世,自此,吴女士每年都会带全家去做一次体检,自己还会再加一项胃镜检查。

头一年检查,病理提示活动性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结肠型肠上皮化生。但是因为吴女士没有任何不适症状,检查报告出来也没有去找医生诊治,而是急着帮刘先生去找相应的医生,解决些许的指标升高问题。

第二年,提示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结肠型肠上皮化生。尽管病情在进展,但吴女士也只是觉得偶有胃胀。刘先生不放心,硬拉着她去找医生治疗。吴女士只觉得是小题大做,没必要浪费这个钱,所以吃完医生开的药后就没再去医院继续治疗。

随后几年,胃镜复查所见都是较典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表现,活检病理均提示中-重度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每年都是来体检时规范治疗个把月,后面刘先生再提醒她要去复诊,她总会以这样那样的家庭琐事推脱。

去年年底,吴女士的胃胀胃痛症状时断时续,刘先生觉得她总是这样不舒服,肯定是有问题的,便催促着她再去医院看看。这一去,医生就给她开了住院单。胃镜活检提示管状腺瘤样结构,上皮中度不典型增生,予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术后病理提示胃腺癌。

在看到“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报告单时,临床上常会出现两种极端,一是将之与胃癌划上等号,整日忧心忡忡,治疗愿望迫切;二是觉得没见到“癌”字,总归不是什么大病,检查就等于治疗,等再检查时可能已发展到异型增生,甚至胃癌。

一般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展多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也可视其为“炎—癌转化”的典型过程。

单纯的萎缩性胃炎其实并可怕,绝大多数比较稳定,但这也不代表其会像轻度感冒那样自愈,不加任何干预还是会进一步发展的;肠上皮化生是萎缩性胃炎进一步发展后的重要结构改变,也是胃被迫自我保护的一种机制,当胃黏膜受损严重,原本具有分泌胃酸功能的胃黏膜上皮细胞就会发生结构改变,越长越像“隔壁老王”——肠黏膜,且具有分泌和吸收功能。

但这两者并不属于胃癌的癌前病变,只有胃黏膜损伤更进一步发展,细胞发生不典型增生,又称异型增生,即胃黏膜细胞已经失去了正常细胞形态,而接近于癌细胞的形态(但还未变成癌细胞),才属于癌前病变。

在“炎—癌转化”过程中,若能及时治疗,及早切断发展过程,减少胃黏膜损伤,也是预防胃癌的有效途径。

1.反复或持续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加重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的重要潜在因素,应尽可能根除幽门螺杆菌,以改善胃黏膜炎症,延缓进展。

2.胃炎、胃癌的发展过程中,饮食因素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也是防治胃癌的关键。①细嚼慢咽,减少食物对胃黏膜的刺激;②注意饮食卫生,减少外界微生物对胃黏膜的侵害;③饮食规律,宜清淡,少食烟酒,辛辣刺激之品;④多吃新鲜水果、蔬菜。

3.定期随访。建议无肠化和异型增生的萎缩性胃炎患者,酌情随访复查;中-重度萎缩伴肠化患者,每年复查胃镜1次;萎缩性胃炎伴轻度不典型增生,每6个月复查胃镜1次;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应立即进行手术或内镜下治疗,切除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