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癌症五年生存率要提升15%?有可能

文 / 健康有良策
2020-11-29 11:14

2020年11月27日-28日,江苏省医师协会肿瘤化疗与生物治疗医师年会、江苏省生物技术协会肿瘤生物诊断与治疗专委会年会暨第十二届金陵肿瘤国际高峰论坛在南京召开。众多大咖专家与会,交流肿瘤治疗最新进展。在论坛上,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主任束永前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肿瘤的治疗手段日新月异,我国也提出了到2030年肿瘤患者五年生存率要提升15%的目标,中国的肿瘤科研、制药能力已经提升了上来,而在临床中,医生是否能够规范化、个性化精准用药,与肿瘤“见招拆招”,也与患者的生存期密切相关。

2030年,癌症五年生存率不低于46.6%

国务院2019年发布的《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提出,到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不低于46.6%。束永前教授表示,这个目标意味着癌症患者的五年生存率要在现有的水平上提升15%,要让癌症成为一个可控制的疾病。

“在早些年,很多晚期肺癌、胃癌的中位生存时间只有11个月左右,这些年已经有长足的进步。”肿瘤治疗手段比以往要丰富得多,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束永前教授举了曾经治疗过的一位晚期肺癌患者为例。该位患者在发现时肿瘤分期已经到了IIIB期,肿瘤已扩散,经江苏省人民医院多学科讨论,不具备手术的条件,只能药物治疗。患者的情况,按照过往只有一种化疗方案可以奏效,但束永前教授给患者用上了化疗加PD-1免疫药物的方案。“双管齐下”,患者肿瘤退缩得很快,成功降期,患者又可以手术了。“对肿瘤患者来说,是否能够进行根治性手术,生存期是绝对不可同日而语的。”束永前教授说,这种免疫加化疗的方案就是治疗药物和手段的精进带给患者的临床获益,目前已经写进了指南中。

治疗方案也要排兵布阵、见招拆招

武器是一样的武器,但不同的士兵使用,杀伤力可能完全不一样。在肿瘤治疗的临床上,同一个方案不同效果,其实是很普遍的。同样的药物先用哪一种,都可能影响治疗效果。

束永前教授在本次论坛中主讲题目关于晚期肺鳞癌,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肺鳞癌占肺癌总数20%-30%,数量虽然不是最多,但比起其他类型的肺癌治疗的手段比较少,一线治疗方案如果不奏效,就会缺乏有效的干预手段。方案的选择,很考验医生的水平。”

在治疗过程中也是如此,同一种药物用在患者身上,反应千差万别。尤其是肿瘤治疗界的“当红明星”免疫治疗药物,各种毒副作用就让人防不胜防。束永前教授举了一位晚期胃癌患者的例子,患者在用上免疫药物之后,对肿瘤杀伤效果很好,但患者转氨酶暴涨,超标几百倍高到“吓人”的程度,提示严重的肝损伤,这时候该不该停药?几种药物是全部停用还是只停一种?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束永前教授采用的应对方法是没有停药,而是加了激素,在患者的转氨酶指标降了下来之后再将激素撤掉。最后还有几番见招拆招不断调整用药,患者的晚期胃癌大大缩小,最终获得了临床治愈的好结果。

肿瘤医生要带着研究的心态做临床

“与以往相比,中国肿瘤药物的研发能力已经上来了,中国学者在肿瘤基础研究上的科研能力也上来了,在一些肿瘤治疗全球指南的制定上做了很多开拓性工作,有了越来越大的话语权。”束永前教授表示,但与此同时,不论是较新的免疫治疗、靶向治疗,还是传统的治疗方式,各地在规范性、科学性上也都客观上存在差距。交流最新的肿瘤研究进展,将治疗指南与实践经验向基层医院、年轻医生宣教,也是举办本次论坛的目的之一。

“就像大厨和普通人炒菜一样,同样的材料同样的灶具,大厨做出来的菜好吃,有很多细节的处理,很见功力。”束永前教授表示,要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期,要强调规范化诊疗、多学科治疗,同时也要强调患者对医生个性化处理的能力。理论上医生可以“按部就班”地给患者拿方案,但实际在临床上,能按照指南走的只是一小部分,医生要处理的情况极为多变,有时候状况甚至是“人仰马翻”。

“所以我们希望医生要用心去观察患者的反应,要有为患者着想的心,也要有处理各类情况的能力。也希望通过论坛上专家的授课与交流,能让肿瘤医生培养出科学的思维,带着研究的心态去做临床,不断总结规律,进一步转化成为科研成果,最终让更多患者受益。”束永前说。

通讯员 曹勇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彦

校对 丁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