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终见曙光:芥子气从杀人无数到救人无数,化疗药怎么看?
随着人类寿命的不断延长,癌症就像一只幽灵与人类命运交织在了一起。
研发出一种理想的抗肿瘤药物,虽然不可能一蹴而就。
但从尝遍万物在黑暗中苦苦探索,到芥子气的初窥门径,人们的确是走了一段很长的路。
那么,芥子气和肿瘤治疗,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呢?
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令人压抑的时代,回顾一下那段注定要载入史册的闪光时刻。
熟悉战争史的朋友,对于芥子气肯定不会陌生。
最严重的一次战事发生在 1943 年的意大利巴里港。
当时载有 100 吨芥子气的约翰 · 哈维号就静静地停在这里。
12 月 2 日晚,德国空军袭击了这个港口。
100 吨芥子气喷到了海港和巴里镇。这直接导致 1000 多人立即丧命,600 多名受到芥子气烧伤。
事后,美军的一位化学战药物顾问亚历山大被派往现场调查死亡原因。
亚历山大曾在二战开始时花了一年时间研究芥子气和氮芥试剂的各种效果,因此算得上是经验丰富。
他很快证明芥子气就是这次灾难的头号凶手。
而且他还发现,芥子气破坏了受害者体内大部分的白细胞!
这个结果让亚历山大陷入了思考:
如果芥子气能影响白细胞的分裂,那么它是不是也能阻止癌细胞的分裂呢?
基于这样的观察和思考,亚历山大建议将芥子类化合物用于治疗某些癌症。
在当时,全美各地的研究机构都受军方委托研发各种毒(sheng)性(hua)分(wu)子(qi)。
耶鲁大学的 L · 古德曼和 A · 吉尔曼接到了研究氮芥的任务。
这两位科学家对芥子气能灼伤皮肤并不感兴趣,吸引他们的是这类杀死白细胞的能力。
他们也在想,如果控制好剂量,这种能力是不是可以用来治疗白血病呢?
他们先从动物实验入手。
将氮芥通过静脉注射到患有淋巴癌的小鼠体内,发现氮芥确实可以杀死非正常细胞,而且也没有引起灼伤起疱的反应。
这说明氮芥对皮肤的作用是可以通过注射得到去除的。
这个结果让他们备受鼓舞。
1942 年,他们说服临床医生,在癌症患者身上进行了临床试验,结果也证实了他们的猜测。
不过遗憾的是,在肿胀的腺体消失后不久,软化的肿瘤又重新硬化。
虽然这意味着,肿瘤复发了。
不过,你如果知道当时的肿瘤患者为了生存,几乎尝遍了地球上所有能试的东西,都没看到一丝希望的话。
癌症,正像一位同时代的外科医生曾在一本书的扉页上写下的——众病之王,恐怖之君。
你就会觉得,这依然是一个伟大的发现。
自此,肿瘤医生终于有了一件像样的武器;肿瘤患者终于迎来了一丝曙光。
不过,由于在战争年代的保密要求,古德曼和吉尔曼在 1946 年才发表了他们的成果,只比法伯的研究发现早了几个月(这个故事以后再讲)。
科学家将芥子气和氮芥这类化合物称为烷化剂。
以芥子气为例,芥子气先是化学环化,然后与核苷酸反应将 DNA 烃化(烷基化),造成化学或酶促损伤。
这进一步使得 DNA 复制和 RNA 形成受到干扰,影响蛋白质合成和细胞功能,最终使得细胞分裂受到抑制,导致细胞死亡。
不过,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这类药物有个重大缺陷。
烷化剂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影响 DNA 来达到杀伤细胞的目的,而健康细胞的分裂活动也依赖于 DNA 保持正常,烷化剂本身又不具备区分肿瘤细胞 DNA 和健康细胞 DNA 的能力。
这就使得烷化剂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损伤正常细胞。
事实上,除了烷化剂,我们通常所说的化疗药物都有这样的缺点。
这也是为什么化疗药物容易引起包括呕吐、感染、腹泻、脱发等副作用的原因。
虽然化疗药物有严重的副作用,但是在保证患者安全底线、确保患者明显获益的原则,化疗药物在直到今天的肿瘤治疗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作用。
到目前为止,共有 100 多种氮芥化合物用于治疗癌症,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或许是历史就是喜欢捉弄人,也或许是那个时代的不幸。
其实早在 1919 年,美国病理学家爱德华和海伦 · 克伦巴尔夫妇就已经报道了芥子气倾向于杀伤白细胞的研究发现。
但在那个欧洲到处是恐怖事件的时代,这一发现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遗憾地淹没在了战争的阴云中。
当然,幸运的是我们最终还是没有错过。
而且,这种幸运还将一直眷顾我们。
让我终有一天,战胜癌症!
最后,都看到这里了,看完之后有什么想法,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