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帅:中国医疗界严重低估了就医的隐形成本
不久前,在《因病致贫的阴影笼罩在多数中国人身上》这篇文章的留言中,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对一种疾病,医生计算的就医成本和病人计算的就医成本相差甚远。
网友留言一:我是一个癌症患者,O九年患癌在医院一次治疗四个月,三甲医院一次用近三十万,放疗一分没报,报了四万多块钱,天天要吃药,每四年转移一次,今年第三次住院,算一算用掉了上百万,一病拖累整个家,老婆儿子打工维持治疗。
网友留言二:这种事情只有发生在自己身上才有切身的体会,母亲胃癌,做了全胃切除,中间受了很大的罪,现在又发现了转移,治的话要化疗,各种反应痛苦,不治的话肯定没有多久了,后期也不知道会不会很痛苦,真是左右为难。
网友留言三:我现在在一个附属肿瘤专科医院轮转。肺癌的病人从入院到手术,到出院,平均花5万,这还是报销之前的价。我也轮过心内科,单冠脉造影五千块钱,支架一个两万,急性心梗放一个到三个支架的比较常见。我想知道那些所谓的计算费用哪里来的?癌症平均56万?哪里来的数据?······
很明显,中国病人觉得看病很贵,费用无底洞,对因病致贫充满恐惧。中国医生普遍觉得中国医疗廉价,看病不贵。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悬殊的认知差异?
分享前不久的一个真实事件。一个5岁的儿童咳嗽了很长一段时间,时不时地干咳。父母紧张,如临大敌,反复多处求医。(尤其是在这个新冠疫情的大环境下。)在某个医生眼里,这个儿科病人看病费用很低,从数十元到数百元不等。但落在这个家庭方面,未必!
因为医生只看到了一次找自己看病的医疗账单费用成本,看不到背后其他隐形成本。
首先是时间成本,带孩子看病一次,父母少则半天多则一天的时间要付出。请问,这属于就医成本吗?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如果这个父亲一天的工资是500到1000元,那一次就医隐形成本应该是医疗费+失去的工资。因为,没有就医,这个工资是不会受影响的。
心理成本,一个家庭孩子病了,通常会影响到父母的工作业绩。但这通常是被忽略的。这也是医疗场合,成年人为什么一点就燃,很容易成为怒气冲冲“医霸”的真实原因。
复盘那个网友一的案例,医生很容易只看到医疗费用的成本,而看不到那个癌症患者其他的隐形成本。病人因为治疗这个疾病失去了原来的工作,一年又一年的工资没有了(如果不是因为生病看病,这个钱原本是正常进自己银行账号的)。
很多复杂疾病和大病,非常容易让病人丢掉工作,没有人真正计算过这个成本。或许医生会认为,这种经济损失不应该纳入医疗成本。但是站在病人立场,肯定不会同意。
没办法,普遍的劳动歧视和残酷的市场竞争无处不在。普通劳动者有了慢性病,在职场上被淘汰的概率是非常高的。在一个资方强势和执法淡漠的社会,劳动者很悲催,连35岁这个年龄都要处于被动位置,更不要说还是病人了。问问身边人,中国雇主会雇佣一个有劳动能力但是却有肿瘤、高血压、冠心病之类慢性病病人吗?这个答案是很不乐观的。
作为一个医生,一个前企业高管,我以前也对这件事情不敏感不理解。但去年,我父亲生大病住院,我跨省来回多次探望照顾,因为请假多被扣工资,才被迫看到了这种隐形的就医成本的“厉害”。
在一般的小企业,要请那么长时间的假,老板分分钟让你走人,这都是常态。你看病是你的事情,但老板,愿不愿意养着一个不能工作的员工?这是一个很大的问号。
很不客气地说,中国医疗界严重低估了就医的隐形成本,这是一个现实。当下,医疗成本的计算容易被漠视,但偏偏又是对民众影响巨大的一件事情。这也是在这件事情认知看法上,产生如此巨大差异的原因。
对很多不幸的中国家庭来说,因病致贫是一个噩梦。不管是作为旁观者,还是作为医疗界人士,都应该对这种现象有更深刻和同情地理解。否则,我们就没有办法理解这种社会压力的来龙去脉,也就无法正视和从容迎接这种挑战。
没有换位思考的共情能力,你很难理解那个焦虑中年男人因此要背负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