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是胃癌首害!想远离它,得做到这6点,隔离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所导致的胃肠道慢性炎症、溃疡性病变,是中国人患胃癌最主要的病因。
临床上,根据组织起源,胃癌可大致分为基因相关的弥漫型胃癌、幽门螺杆菌相关的肠型胃癌这两大类。这两种起源中,幽门螺杆菌相关的肠型胃癌约占60%左右。
预防胃癌,积极防治幽门螺杆菌至关重要。可它究竟是怎么传播的?怎么做才能不被传染?很多朋友都不是很清楚。
今天,“问上医”就跟大家详细讲讲。
幽门螺杆菌到底是一种什么菌?幽门螺杆菌,简称Hp,是一种呈螺旋状或S型的消化道病菌,该菌的生存能力极强,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种能在胃里长期生存的致病细菌。
通过显微镜观察,幽门螺杆菌长有长长的鞭毛。鞭毛上的鞭毛蛋白能帮助幽门螺杆菌,紧紧地粘附在胃黏膜上,不至于轻易地被冲刷走。
幽门螺杆菌在胃里能产生一些对人体有害的毒力因子,像脲酶、空泡毒素等。这些物质会降低胃里的酸性程度,破坏胃上皮细胞,甚至在幽门螺杆菌寄居的部位引起炎症。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会疑惑:胃里会分泌强酸性的胃液,以杀死随着食物进入胃里的细菌。怎么可能有细菌天天泡在强酸性的胃液里,还若无其事地繁殖呢?
这是因为,幽门螺杆菌虽然能在胃液里存活,但它也会利用自身螺旋样的结构,钻透了胃粘膜表面,寄生在胃粘液膜和胃上皮粘膜之间,PH值相对中性的“舒适”环境中,得以存活。
通过哪些途径感染?幽门螺杆菌除了会引起各种胃肠道疾病外,还会不断地传染给其他人,其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粪—口传播”、“口—口传播”、“胃—口传播”。
(1)粪—口传播:
这是因为寄居在胃粘膜上皮中的幽门螺杆菌会随着胃粘膜上皮细胞的更新而脱落。脱落后的幽门螺杆菌便会一路顺着胃液,经十二指肠、小肠,最终达到大肠,以粪便的形式排出。
此时,如果吃了被这种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或饮用了被污染的水源,就有可能感染上幽门螺杆菌。
不过,粪—口传播毕竟是少数,因为十二指肠会分泌出一种肠液,能杀灭大部分的幽门螺杆菌。但是,如果身体遇上胃酸缺乏、腹泻等状况,也可能会有漏网之鱼。
(2)口—口传播和胃—口传播才是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主要途径:
前面我们讲了,幽门螺杆菌会随着胃粘膜上皮细胞的更新而脱落,落到胃液中,在胃液中存活。虽然它很难顺着胃液往下走,但它可以在胃液中存活着,往上走,通过胃食道反流,有可能进入到口腔中,从而滞留在口腔中特别是牙菌斑中,最后通过唾液传播给他人。
所以说,接吻、不正确的喂养方式(比如母亲或其他长辈把食物在自己嘴里咀嚼后,喂给孩子吃)都可能会感染幽门螺杆菌。
如何预防,才能不被传染?要想预防幽门螺杆菌,只需注意这6点:
(1)饭前便后要洗手:洗手时要着重清理手心、手背和指甲的缝隙;
(2)食物最好经过高温消毒:
幽门螺杆菌有个弱点,就是不耐高温。所以,饮水时,如果是自来水或者井水,一定要烧开再喝。吃东西时,水果蔬菜要清洗干净了再吃,肉要煮熟了才能吃;
(3)减少对胃的刺激:不吸烟、不喝酒、少食多餐、营养丰富即可;
(4)分餐或公筷:尤其是在家里有感染者的情况下,餐具要做好消毒。用餐时,最好是分餐或用公筷,禁止口对口喂食。
(6)定期更换牙具:牙刷3个月换一次,必要时可使用抑菌牙膏和漱口水。
“问上医”-来自古城西安的医生团队,为您分享科学实用的健康知识,欢迎关注我们!
本文隶属于《7天健康课,远离幽门螺杆菌》专栏,点击链接即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