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格列卫开始 谈谈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神药”
2001年5月,全球第一个靶向药物——格列卫获批上市,标志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以下简称慢粒)的治疗进入了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以下简称TKI)时代。格列卫的学名为甲磺酸伊马替尼,它就是第一代TKI。
在TKI出现之前,慢粒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干扰素、羟基脲、阿糖胞苷,这些药物具有抗肿瘤细胞增殖作用、细胞毒作用,使用后可暂时控制白细胞升高、缩小脾脏,但不能延缓疾病的进展。慢粒患者往往很快就会进入加速期、急变期,失去了靶向药物应用的最佳时机。
在格列卫上市后,TKI成为了慢粒的首选治疗药物。那么,它是如何发挥功效击败慢粒癌细胞(即BCR-ABL阳性细胞)的呢?
慢粒的发病机制是癌细胞9号染色体长臂上的C-ABL原癌基因异位到22号染色体长臂的BCR基因上,形成了一个新的BCR-ABL融合基因。在BCR-ABL融合基因的指导下,癌细胞合成了BCR-ABL融合蛋白,该蛋白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能刺激癌细胞大量增殖。
ATP又名腺嘌呤核苷三磷酸,是生物体内最直接的能量来源。当ATP结合到癌细胞的BCR-ABL融合蛋白上时,就像给癌细胞喂了一瓶营养液,细胞增殖的开关被打开,癌细胞开始疯狂地增殖。而TKI的作用机制,就是和ATP赛跑,其进入患者体内后直奔癌细胞而去,占据BCR-ABL融合蛋白上原本该是ATP的位置,于是,得不到ATP的癌细胞就像得不到灌溉的花朵一样,逐渐枯萎死亡。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义工“幸福银行”医普惠明工作室成员岑恩妮绘)
尽管TKI治疗慢粒的效果非常显著,但一旦患者进入了加速期或急变期,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会发生变化,可出现其它新的染色体异常,也就是说,就算TKI抢占了BCR-ABL融合蛋白上ATP的位置,癌细胞也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启动增殖,使TKI的治疗效果大打折扣。这也是强调慢粒要早期治疗的原因。
目前国内上市的TKI有三种,分别是一代的伊马替尼、二代的尼洛替尼、达沙替尼。确诊慢粒后,血液内科医生会按照预后积分系统来为患者计算相应的危险度积分,可分为三个等级,即低危、中危、高危,并结合患者的基础疾病情况为患者选择使用哪种TKI。高危患者相对生存期较短,可能需要尽早使用二代TKI治疗,以获得更快、更深的分子学反应,从而获得较好的疗效。
需要提醒的是,TKI存在一定的副作用,例如血细胞减少、水肿、头痛、皮疹、胆红素升高等,而随意减量或停药会诱导癌细胞对TKI产生耐药。因此,患者出现任何服药后的不良反应,必须要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严格评估下方可决定减量或停药。
使用TKI的患者,除了常规的血常规、肝肾功能等监测外,还需要在开始治疗后的3月、6月、12月、18月进行BCR-ABL融合基因及Ph+细胞检测(即疗效监测)。
如果判断为治疗失败,患者还需要及时进行ABL激酶区基因突变检测,以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当患者TKI治疗失败,或者存在ABL激酶区T315I基因突变,则需尽快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TKI出现以后,慢粒患者的10年总体生存率可达84%,也就是说,每100个慢粒患者里有84个可以生存10年。不过,这并非说这84个患者只能活10年,而是科学家只观察了10年,今后,这84个患者很可能安全活到老。然而,由于TKI对付的是BCR-ABL融合蛋白,并不能解决慢粒发病的根本原因,即BCR-ABL融合基因,因此,对于该药的停药时机,医学界目前尚无定论,绝大部分患者只能终生服药。
期待科学技术继续进步,使慢粒患者达到真正的“无药生存”!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副主任医师何红华
作者: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副主任医师何红华
本文由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王双苗、副主任医师林颢、副主任医师陈欣欣协助进行科学性把关。
学术支持: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义工“幸福银行”医普惠明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