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月入五万,凌晨三点,胃癌晚期
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浙江一名30来岁的小伙子,得了胃癌。
医生说:“胃里烂得一塌糊涂,癌细胞从胃部转移到了肝脏。”
从确诊到离世,不到3个月。
近几年,癌症越来越年轻化,猝死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
二三十岁的年纪,大把的好时光,却用来和疾病做斗争。
2017年的报告显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癌症第一大国:
每年新发病例达 429 万例,死亡人数高达 300 万人,每天约 1 万人被诊断为癌症,平均每分钟就有 7 个人。
根据抗癌协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我国癌症发病年龄提前了15-20年。
原来50-80岁才容易患上的癌症,已经提早到了35-55岁。
“阎府路上无老少”正在成为现实。
01
一个残酷的真相:
胃癌越来越年轻化了
就在昨天,发小给我发来两条信息。
一张他躺在病床上的图片,一句“早点休息”。
他常年熬夜工作,没有社交,从不运动,喜欢喝酒,吃饭有一顿没一顿。
有人劝他悠着点,他却说:“没事,我还年轻,身体倍儿棒。”
而今天,是他躺在医院的第15天。
我替发小担心,也在心里告诉自己:“别拿生命开玩笑,真的玩不起。”
经常有人为自己辩解:“我熬的不是夜,是梦想。”
对!你熬的确实不是夜,你熬的是命!
多少90后,嘴上喊着养生,身体却干着自杀的事。
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生活压力也很大,我们好像每天的时间都不够用。
职场竞争、房贷房租、生活支出、父母养老、子女教育,都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我们不敢停下,满脑子都在想如何变得更优秀,赚更多钱。
只要一空闲下来,就会有一种强烈的罪恶感。
却忘了,所谓工作,不过是生活的一部分。
叔本华说:
“人类所能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
“年轻时拿命换钱,年老时拿钱换命”却还是成了现代人走不出的怪圈。
已故复旦教授于娟,31岁时患上乳腺癌。
生病之前,她不顾一切地熬夜、工作,饮食作息无规律。
和大部分人一样,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只得拼命赚钱。
患病后,她在微博中写道:
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健康像空气,存在的时候感觉不到,失去的时候才发现不可或缺。 不要等摔伤了才知道好好走路,不要等生病了才知道健康可贵。
02
拿身体赌明天
没有人输得起
有人说,癌症也好,猝死也好,都离我们太过遥远。
可谁又能算得准,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
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死于心脏性猝死的人数接近55万;
平均每天有上千人因为各种原因猝死,这就意味着每过一分钟就有一个人倒下。
加班、熬夜,从疲劳到癌症只需4步:轻度疲劳,深度疲劳,脏器变异,诱发癌变。
长时间作息紊乱,致使身体功能异常是癌症的最大诱因。
也就是说,你每一次的熬夜,都在透支自己的身体。
心存侥幸,可能付出的就是生命的代价。
其实死亡就是一瞬间的事,在生命面前,年轻与否,真的不值一提。
前几个月的世界杯,湖南28岁的杨先生,从开赛当天就守在电视机前,边喝啤酒边看球,一直到凌晨三点才去睡觉。
第二天下午,他上班仅1小时,突然晕倒,送院后抢救无效,不幸离开人世。
24岁的快递小哥,为了多挣钱贴补家用,不分昼夜长期熬夜工作,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最后在电梯内猝死;
清华大学计算机硕士张斌被发现猝死在马桶上,当天凌晨1点,他还发出了最后一封工作邮件。
之前还有一个新闻,24岁的年轻人,月入五万,每天工作到凌晨三点,最后换来的却是“胃癌晚期”的病历单。
诸如此类的事情数不胜数,而这所有的事件,都在告诉我们:“别不把身体当回事。”
如果生命到此为止,你是不是没有任何遗憾?
你在朋友圈出了一张闲置的健康年卡,你敷着最贵的面膜, 熬着最长的夜;你在凌晨3点转发,遥远城市有人猝死的新闻,再给自己定了5个起床闹钟;你听闻某个朋友得了癌症的消息,难过之余,开始有点担心自己;你总说你没空健身,你不知道要在医院排队要花更多时间;你常常自嘲连体检的钱都没有,你不知道ICU病房,可以迅速榨干整个家庭的积蓄;
......
有个学医的朋友告诉我,现在年轻人患胃癌的情况很多。
而且年轻人患上胃癌,恶化速度也要快很多,很快时间人就垮了。
还是建议大家多去医院做定期检查吧。
后期治疗花费几十万,人也救不好,不如防范于未然,注意自己的作息规律。
前些天去医院看我发小,180的大男人,眼眶泛红地跟我说:“以后,再也不熬夜了,也要好好吃饭。”
拿身体赌明天,我们真的输不起。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东西丧失之后才会发现它的价值,青春和健康。
但青春逝去,未见得活力不在,睿智不在,优雅不在。
而失去健康,即使青春犹在,年轻于你何用,财富于你何用,时间于你何用。
多爱自己一点,少熬点夜,少喝点酒,早一点睡,好好活着,大于一切。
你身边也一定也有很多人自恃年轻,不爱惜自己身体。
我觉得,你应该让他看到这篇文章,督促他更好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