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楠”说科普|胃镜检查做不做?
近年来,胃镜在我国,尤其是发达地区的普及率不断提高。在综合性医院,胃镜已经成为与B超、心电图、CT等类似的一项常规检查,几乎所有二甲以上医院都配有内镜室。然而对于胃镜检查,人们比较容易产生两种对立的想法。一种是认为胃镜作用非常大,一旦有了不舒服就想去查;另一种认为胃镜操作痛苦,顾虑较大,即使不适到相当程度也强烈拒绝。到底哪种想法是正确的,什么时候我们需要行胃镜检查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胃镜能观察什么?
胃镜从口腔进入,通过咽部进入食管,随后进入胃及十二指肠降部。医生通过胃镜,可以清晰直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的情况,并对可疑的部位进行进一步检查,胃镜的主要目的,就是完善对这三个部位,也就是上消化道的筛查和诊断。如果想完善其他部位,如咽部或大肠的检查,我们可以选择其他更合适的检查。
完善上述的定位后,我们就可以继续考虑哪些情况需要胃镜检查。简而言之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症状指向明确的上消化道疾病需要做胃镜。比如饮酒后出现呕血,可能是贲门黏膜撕裂或急性胃粘膜损伤,需要做胃镜并止血;比如无意吞入鱼刺等尖锐物品并出现胸痛等表现时,需要做胃镜并取出异物;比如大便颜色发黑呈柏油样,可能是溃疡出血,需要做胃镜明确出血点。
第二,存在反复发作、治疗效果不佳的消化道症状时需要做胃镜。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功能性疾病如胃食管反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的发病率显著上升。这类疾病容易表现为腹痛、腹胀、反酸、烧心、恶心、嗳气等非特异性症状,且影响因素较多。通常就医后,这些症状经过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治疗可以改善,但如果反复发作、服药效果也不没明显,考虑其他器质性疾病时,就要做胃镜明确诊断以排除。这里要特别强调某些报警症状,如中重度贫血、无明显诱因明显消瘦、腹部肿块等,需要提高警惕,尽早完善胃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不良病变。
第三,胃癌筛查及相关复查。中国是胃癌高发国家,发病和死亡数将近占到世界的50%,胃癌死亡率从40岁开始快速上升。但是,一旦得到早期诊断,胃镜下即可进行根治性治疗,5年生存率大于90%,远远高于进展期胃癌的30%。恶性肿瘤对家庭的经济和心理压力巨大,发现一个早癌,有时就能拯救一个家庭。48%的早癌没有报警症状,所以,根据中国胃癌早期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40岁以上人群,即使没有症状,也建议启动胃癌筛查,胃镜普及率高的地区可以考虑用胃镜作为筛查手段。根据胃镜下的萎缩程度及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每2-5年进行复查。当然,既往有胃相关疾病,如消化性溃疡、胃息肉、不典型增生等病变,更需要定期复查。
总之,当存在症状指向明确的上消化道疾病,反复发作、治疗效果不佳的消化道症状以及40岁以上需要进行胃癌筛查及相关复查时,需要行胃镜检查。我们无需频繁地一有风吹草动就去做胃镜,也不能讳疾忌医刻意回避。胃镜是诊治消化系统疾病的利器,我们要合理使用,让它为我们的身体保驾护航!
文:邱宏毅
图:郑唯晟
本文图片素材为原创内容,转发请标注出处。
本文受上海市科委科普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8dz2305800),允许上海市科委免费公益使用和推广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