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常见的医疗误区
在日常工作经常碰到的一些医疗上的认知误区,有些误区源自医学科学知识不普及,有些则完全是因为受到传统文化根深蒂的影响的缘故。以下是三个经常碰到的误区,有必要加强宣传教育。
第一,一些中老年哮喘或/和慢阻肺患者多次就诊,也使用了一段时间的吸入激素或/和长效支气管扩张剂,但反复诉说疗效不佳。一问,发现这些患者常常不遵医嘱用药,自行减少吸入药物的次数,或者是减少剂量。再追问,回答说担心现在就用这么好的药物,再过几年耐药之后无药可用怎么办?
服药不是吃辣椒,辣椒吃得多了就会越来越不怕辣。β2-受体敏感性降低问题确实曾经受到过研究人员的关注,但是,长效或短效支气管扩张剂的耐药问题从来不曾引起过临床医生的关注。迄今为止,医生在用药时从来没有考虑过“几年之后不再有药用”这个问题。
最大的问题是,既然医生已经建议你用上了吸入药物,就说明现在的病情需要这个,不用则不足以控制喘息或缓解气短症状。放着现在需要处理的问题不解决,反而忍受痛苦为将来若干年做准备,显然是不对的。如果不治疗,老年慢阻肺患者恐怕不需要考虑几年之后的事情了。
第二,慢阻肺/支扩发展到呼吸衰竭阶段,当血氧分压下降到一定程度之后,氧疗尤其是长期家庭氧疗就成为治疗的基本手段之一。持续低流量吸氧能显著减轻呼吸困难,并延长生存时间。有些患者也能体会到吸氧的好处,但就是坚持不吸氧,实在忍受不住才短时间吸氧。一问为什么,回答说现在不吸氧还能忍一忍,担心时间一长就会造成氧气依赖。
这是很荒唐的想法,最大的荒唐在于这样的荒唐并不少见。人类哪一秒钟不依赖于氧?你之所以需要吸氧,完全是因为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严重障碍导致了缺氧的缘故。既然缺氧,吸氧便是第一种有效的弥补手段。你吸氧不吸氧,依赖氧都是必然的,不存在“不吸氧能锻炼耐受缺氧能力”之事。
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人口渴了就该喝水,故意不补充水分,以防止依赖水,这是不对的。任何时候,生命都依赖于水。
第三,对于终末期肺癌患者不建议给予积极的治疗,不要质问医生“那不就是要等死吗?”“等死”这样没有人性的话不该从医生的嘴里说出来。我们的医学术语是“临终关怀”、“保守治疗”、“姑息治疗”、“对症治疗”等。
治疗肺癌的手段一般包括四种:手术、化疗、放疗、靶向/免疫治疗等。肺癌管理的基本原则是首先确诊,在此基础上进行病理分型、基因诊断、临床分期,最后的治疗方案应该由呼吸科、胸外科、以及放疗科等多学科医生联合会诊决定。当某一位患者错过了手术机会,不能耐受化疗/放疗,不适合靶向治疗,很遗憾,此时只能对症治疗。
目前,中国普遍需要加强关于临终关怀以及死亡的科普教育,让更多的人理性对待临终状态和死亡。
2018年3月15日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