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肿瘤当时真没看到,漏诊我承认,但我保证每张片子都是认真看的
放射科大夫最怕的是什么?误诊?不,其实最怕的是漏诊。
比如一个肺部肿瘤,你看着很像恶性,做了穿刺,证明是良性,这叫误诊;而一个肺癌,挺大个的,做了CT,写报告的时候大夫就是没看到,这叫漏诊。
为何漏诊是最可怕的?
比如上述那个例子,假如CT上没发现肺癌,很可能给病人看病的呼吸科或者胸外科大夫就会告诉病人没啥大事,病人就会回家,等到有了大事的时候,病人很可能就会是肺癌晚期了。
漏诊的情况多吗?放射科漏诊的情况不算少。用CT和漏诊两个关键词,在专业中文检索网站上,可以搜到4600多篇文章。当然,写这些文章的目的,是告诫同行,遇到此类情况,要慎重,小心漏诊。
看得出来,漏诊不少,但其实造成严重后果的不多,为何?因为放射科的报告只是临床主诊大夫手中信息的一部分,比如,还是上面这个病人为例。如果这个病人临床上有咯血,有家族肺癌病史,这个时候虽然CT报告没说看到有肺癌,主诊的大夫仍然会建议病人做一些其他检查,比如支气管镜,肿瘤标志物之类,然后可能又继续会诊CT,这个一开始被漏诊的肺癌有可能就被发现,不会酿成严重后果。
也有一些漏诊,比如一些良性病变,自然也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但是,即便如此,即便放射科大夫瞪大了双眼,去自习的看每一张CT或者MR片子,工作中,漏诊的情况,也是经常发生。
这绝非责任心的问题,同其他专业的医生的一样,尽管可能目前的大环境下,很多人受到负面影响冲击,工作热情备受打击。但实际上,只要穿上这身白大褂,坐在电脑前,每个人都是极度认真工作的,为什么,因为我们从十几年前,几十年前选择了这个行业,我们就很清楚的知道我们的任务是什么,而这种使命感已经深深的植入骨髓,不会改变。
我通过几个例子来说明,为何会有漏诊这种看起来严重的事发生。
1、疾病本身不好识别,加上正常解剖结构复杂,临床开的申请单给的信息不足,导致漏诊。比如下图为一个胰腺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这种肿瘤典型表现是强化明显,强化明显了,跟周围器官分界明显,比较容易识别。但假如病变为不典型病变,强化不明显,而且病变较小的时候,尤其是,把那么一两张有病变的片子,放在几百张其他正常或者有更严重疾病的片子里面(尤其是其他片子也有严重疾病),那这种就更容易漏诊了。
2、申请单信息不全,一是会影响检查,二是影响读片。比如申请单写着“头晕待查”,开了个盆腔CT平扫。
这里,允许你笑。但这种申请单,一点也不少。这个申请单有严重的问题,因为放射科不知道一个头晕的患者做盆腔CT的目的是干嘛。既然不知道目的,就不知道怎么扫描,因为如果要看肠道问题,是要准备肠道的,要看实质器官的问题,比如前列腺,子宫,卵巢等,CT平扫就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而要看骨头,就需要骨算法重建,等等。放射科的检查一定是个性化的,绝不是,病人往床上一躺,机器一扫就完事。假如病人是看肠道的,而技师按照普通扫描扫完了,因为肠道没充分准备,小的肿瘤漏诊机会极高!
3、工作量太大,疲劳。放射科医生是靠眼睛工作的。举个例子,每天审核五十份胸部CT(五十份多吗?在中国,平均水平而已,大多数的三甲医院都不止这个数),每份CT平均500张图,那一个大夫至少每天要看25000张图,注意,不是简单的浏览下,你要仔细的去找有没有病变,病变在哪里,多大,性质是什么,鉴别诊断是什么,能否手术,所以每个大夫等到快下班的时候,脑子几乎是发木的,极度疲劳。其实,根据状态不同,没准看到第30份的时候就开始诊断水平下降了。所以,放射科大夫几乎都爱好咖啡、茶等刺激性饮料。有患者看到放射科大夫桌子上每人一杯绿茶,甚至认为绿茶可以预防辐射。
当然,这里也有放射科水平的问题,水平高的,漏诊自然会少。为了尽量减少漏诊误诊,多数国家要求放射报告必须双签,也就是得两个人看,多数是一线住院医先写,二线再审核一遍,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漏诊,误诊几率,还能培养年轻大夫。另外,放射科大夫也应该搞亚专业,术业有专攻,比如胸部影像专家,看胸部CT漏诊几率肯定低于他(她)看腹部CT的几率。
总之,每个放射科医生都有过漏诊和误诊的经历,所以我们一刻不敢懈怠,不停的定期总结经验,每天都要学习新知识,唯有这样才能尽量减少失误,对得起自己身上的白大褂,还有不辜负自己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