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饿死癌细胞”的研究被公布,这回是真的吗?

文 / 老萌萌啊
2018-05-15 14:52

癌细胞会无限增殖,就像一个人每天不休不眠不停做运动一样,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必然比普通细胞“饭量更大”,所以饿死癌细胞这事儿,一直被人们所关注。

曾经写下8万字抗癌日记的上海复旦大学海归女博士于娟,在2010年1月被确诊为乳腺癌晚期,经过多次化疗后,在2011年3月突然停止了在医院的正规治疗。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为了治好于娟的病,家人四处求医,终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找到一个“神医”。于是于娟离开了医院,和其他几位癌症晚期患者来到一个“空气环境好”、“富含硒元素”的小山村,开始接受一名“神医”的中药治疗和饥饿疗法——每天只能吃极少的葡萄、芋头和中药。

悲剧很快出现,其中一位患者在接受治疗40多天时,突发休克,后很快去世。于娟此刻恍然大悟,知道上当受骗了。可惜为时已晚,此时于娟体内的癌细胞已经发生了转移,并于2011年4月49日凌晨不幸辞世。

近年来,一种说法悄然出现在广大癌症患者之间:癌细胞其实和正常细胞一样,也需要营养来生存,因此我们可以少吃饭,甚至绝食来饿死体内的癌细胞。

其实呢,这个观点完全正确。不吃饭是一定可以饿死癌细胞的——因为人先饿死了,癌细胞自然也得跟着陪葬啊,而且绝不会复发……然而我们治疗癌症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干掉癌细胞,而是为了让自己能活下去。

时光变换,斗转星移,饿死癌细胞的想法却依旧没有消失。2016年,一篇名为《浙江医生真牛!用十几块钱的小苏打饿死了癌细胞》的新闻刷遍了朋友圈。

一时间原本随处可见的小苏打华丽转身成为最强抗癌神药,众多患者开始考虑将小苏打蒸馒头包子加入到抗癌日程上了。然而很快,项目带头人出来回应,这其实是一种叫做TILA-TACE的疗法,是在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阻断肿瘤“食物通道”的基础上,用小苏打去除肿瘤内的氢离子以提高疗效的一种新思路,和直接吃小苏打并不是一回事,目前也只在肝癌治疗上试验。 不管怎样,这个疗法是比较靠谱的临床研究,值得鼓励和关注。

中新网5月7日电,据欧联通讯社报道,近日世界权威学术刊物《自然》杂志发表了意大利赴美专家安东尼奥・伊瓦罗内博士和安娜・拉索蕾拉博士一项科研成果。该成果填补了医学界对癌细胞研究的一项空白,发现了最具侵袭性脑癌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的驱动基因”,为阻断癌细胞扩散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个新的研究成果,未来或许真的可以做到“饿死”癌细胞。

肿瘤常见融合基因:FGFR3-TACC3

融合基因(Fusion gene)是指两个基因的全部或一部分序列相互融合为一个新的基因的过程,其有可能是染色体易位、中间缺失或染色体倒置所致的结果,通常具有致瘤性。

本次研究发现了最具侵袭性脑癌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的驱动基因FGFR3-TACC3,这是由两个相邻的基因FGFR3和TACC3组成的融合基因,同时这种基因还在多类肿瘤中常见。

早在2012年,研究人员就在《科学》上发文指出,一些胶质母细胞瘤病例,是由这两种基因融合引起的。但当时研究人员认为这种基因融合仅限于这种形式的脑癌。从那时起,其他研究人员陆续观察到在肺癌,食管癌,乳腺癌,头颈癌,宫颈癌和膀胱癌中出现了同样的基因融合,影响高达数以万计的癌症患者。

这说明随着科学家们的深入研究,未来针对这种融合基因所设计的新疗法,很可能会帮助到无数出现这种基因的各类癌症患者,具备广谱性。

改变线粒体活性为癌细胞供能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比对了存在FGFR3-TACC3和不存在FGFR3-TACC3癌细胞中上千个基因的活性,结果发现基因融合极大的增加了线粒体的数量并提高了活性。癌细胞需要大量的能量,以维持快速分裂和生长,因此线粒体活性至关重要。

FGFR3-TACC3会激活一种称为PIN4的蛋白。PIN4一旦被激活,就会结合到过氧化物酶体(peroxisome)上,这是一种降解脂肪,产生促线粒体活性底物的细胞结构。激活后的PIN4能令过氧化物酶体生产量增加4-5倍,释放大量的氧化剂。最后,这些氧化剂诱导线粒体代谢的关键调控物PGC1α,增加线粒体活性和能量产生。

简单说,线粒体是为细胞提供能量的“炉子”,就像暖气供热需要填煤进炉子里烧,线粒体也需要通过烧(代谢)煤(酶辅助)来实现细胞供能。普通细胞寿命有限,因此需要有限的能量就能维持。而癌细胞则没有限制,对能量是多多益善,吃得饱才好鼓足劲干坏事,占领人体中更多的地盘。所以FGFR3-TACC3通过各种方式增加线粒体产能,相当于给癌细胞的炉子里投入更多的煤,以提供更高的热能。

安娜博士说:“我们的研究第一次提出了癌基因如何激活线粒体代谢的线索,这是癌症研究中一个至关重要,且长期存在的问题,而且我们也提出了第一个证明过氧化物酶参与癌症的直接证据。这为如何破坏癌症的燃料供应环节(也就是饿死癌细胞)提供了新的见解。”

安东尼奥博士指出,这种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驱动基因的发现,可以通过药物充分控制线粒体的异常活性。在肿瘤细胞培养和动物模拟测试中,科学家们证实了阻止线粒体产生过多能量,来实现阻止肿瘤复发和癌细胞扩散的可能性。

那么这次“饿死癌细胞”的研究,大家觉得还靠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