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宾教授:浙江早癌筛查经验分享 | 消化客

文 / 江苏省人民医院消化科
2018-03-12 10:19

@ 浙江中医院吕宾教授

在江苏省医学会HP与胃肠道微生态学组成立大会暨江苏省早期胃癌防治专项行动启动大会上,来自浙江中医院的吕宾教授分享了浙江省人群早期胃癌筛查的策略和做法。

胃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在亚洲均很高,以日本、韩国、和中国尤甚。我国肿瘤诊断晚期的较多,因而和美国的肿瘤5年生存率差别较大,若能提高早期诊断率,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吕教授通过分析借鉴日本和韩国的肿瘤筛查流程,总结筛查方式主要分为基于人口的筛查、事件性筛查和机会性筛查等。但至今我国还未有胃癌的筛查标准。

对于哪些人适合筛查,吕教授介绍了我国在2014年发布的关于胃癌高危人群的定义:(1)40岁以上,性别不限;(2)胃癌高发地区;(3)HP感染者;(4)胃癌前疾病者: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5)胃癌患者一级亲属;(6)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符合第一条及第2~6条中任何一条,即可作为胃癌的筛查对象。吕教授指出:早癌筛查是一项困难、艰巨的工作,应该推行一种简单无创的方法,使其能大规模的在人群中开展,找出高危人群后,再做胃镜筛查。

在高危人群的筛查,采用非侵入性的方法如测定血清胃蛋白酶原(PG),其诊断敏感性很高,已在北欧、日本等国家作为筛查手段实施,筛选早期胃癌,胃癌早诊率提高到90%。有较高的阴性预测价值,阴性者可免入侵入性检查。胃泌素-17(G-17)是另一项重要的血清学指标。PG I值和PG I/II的比值及G-17值可用来评估有无萎缩及萎缩的部位:PG I减少提示胃体萎缩,G-17减少提示胃窦有萎缩,两者结合对于风险的预测更好。其也能准确评估病理上有无萎缩并间接反应萎缩的程度。以日本PG I <70,I/II比值<3定义PG阳性为例,对阳性人群进一步实施胃镜检查,这样既敏感又能减少胃镜检查的工作量,不失为便于实践且经济的方法。

吕教授指出,不同的血清学分类方法,胃癌的预测风险不同。若把PG跟HP抗体结合起来检测,可将人群分为四组:抗体阴性,胃蛋白酶原正常组;抗体阳性,胃蛋白酶原正常组;两者均阳性组和HP抗体无法测出组。通过七年的随访,发现后两组的胃癌发生率较前两组明显升高,由此可将胃癌的风险人群分成不同的层级,即高危和低危。沈阳庄河地区的一项包含十几万人的研究以PG、G-17和HP抗体检测为初筛指标,做了横断面和纵向随访分析。横断面研究显示PG I/II比值和HP抗体与癌前病变和胃癌相关,纵向随访分析提示PG I/II比值越低,发生胃癌风险越高,而G-17与胃癌的发生成阶型关系,建立不同分值并对每一位检测者进行积分,可计算并对照风险度确定风险阶层,建立不同的胃癌防治的办法。

吕教授还介绍了浙江省自2016年起进行的胃癌筛查研究,至今已完成了六万多例。在总结资料时使用的风险分层方法主要有:1、老ABC法:即PG和HP;2、新ABC法:国内的PG和G-17相结合法;3、新分类方法:即G-17和PGR,根据PG I<70,PG I/II比值<7,两者都符合的确定为PG阳性,其中比值更重要,比值阳性基本就定义为阳性。应根据不同的研究和人群选择不同的分类方法。

最后,吕教授对仍在进行的浙江省基层胃癌早筛早治项目进行了经验分享。浙江采用的是两步法“血清学初筛+胃镜经查”,首先采用血清学方法对危险人群作筛查,阳性人群再做胃镜检查,有很好的可操作性。PG联合G-17能较好进行胃癌风险分层,此外,通过省级医院对县级基层的帮扶,早期胃癌筛查及识别能力大幅提高。吕教授指出项目成功的关键首先是政策支撑,政府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双下沉”等医疗资源下沉政策,能够有效促使省内多层级医疗机构联动合作;其次是多方合作,进行过程中得到了各地卫计局、基层医院、媒体、项目团队的通力合作,才能让项目有效落地;最后是离不开一定的经济基础,百姓经济基础相对较好,健康意识逐渐增强,部分人群有意愿参与筛查。吕教授也指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百姓对接受胃镜检查的依从性有待提高;筛查研究工作加重了基层医院的胃镜检查工作量;此外,随访制度依旧需要完善提高。

通过筛查,高危人群的胃癌检出率高达1.74%,因此项目意义重大,值得大力推广。谈到浙江省下一阶段开展计划,吕教授指出要积极联络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加大在基层开展筛查工作的力度;建议更多的三甲医疗机构对基层进行内镜技术帮扶;建议县级医院预留出一定胃镜比例用于早筛;对检出的癌前病变人员,建立随访、治疗等管理机制;研究何种风险分层方法更适合于胃癌筛查。

-THE END-

不 一 样 的 消 化 科

供稿 / 杨佳佳

编辑 / 叶峰

本文由消化客根据会议内容整理概括,仅供内部学习交流之用,因水平有限难免有出入和错误,与授课专家无关。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消化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