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医大四院血液科孙国勋博士:忌口了痛风还发作,主要是治疗不规范

文 / 科学之春一点号
2021-01-29 00:38

东北网健康频道讯在门诊经常可以遇到这样的患者,一瘸一拐、甚至是轮椅推入诊室,面部表情痛苦。询问病史,为突发的单关节剧烈疼痛,多于夜间或晨起发病,查体可见足趾关节红、肿、热、痛、功能障碍。结合实验室等相关检查,最后诊断为痛风。痛风是一种什么疾病,我们应该怎样预防及治疗呢?

痛风呈现年轻化趋势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致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为血清尿酸升高(称为高尿酸血症)、反复发作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及关节畸形、尿酸性肾结石、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及血管性肾病变等,属于代谢性风湿病。急性关节炎的发病是由于升高的血尿酸过饱和,形成尿酸盐结晶沉积于关节,引起炎症反应,患者受累关节表现为红、肿、热、痛、功能障碍,这种关节炎症早期特点是自限性,表现为起病急,消失快,即所谓的“来无影,去无踪”。长期尿酸盐结晶沉积招致单核细胞、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形成异物结节,即痛风石。如果痛风不能得到有效控制,长期反复发作,会逐渐发展为慢性痛风,这样使治疗难度增加,即原来有效控制痛风发作的药物失效,另外,会导致多种组织及脏器的损伤,尤其是肾脏,严重者会出现肾衰竭,甚至是尿毒症。

痛风的患病率在上升,并且呈现出年轻化趋势。2010年之后的研究显示,中国人的痛风患病率已增长到1.4%。痛风常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患者,近年来呈现出年轻化趋势,目前20、30岁患者逐渐增多,甚至出现10几岁的患者。

忌口了还发作,可能是治疗不规范

痛风的治疗现状令人堪忧,只有不到一半的患者接受了降尿酸治疗。血尿酸水平的持续升高是痛风的主要危险因素,对于痛风患者来说,血尿酸水平升高是痛风反复发作的危险因素,因此诱发高尿酸血症的许多因素与痛风的风险增加有关,比如饮食、生活方式和药物。此外,关节创伤、急性病、脱水等因素也可引发痛风的急性发作。

没有管住嘴导致的高尿酸血症或痛风,主要是指摄入了过多富含嘌呤的食物,比如喝酒、吃海鲜,也有可能是吃了太多可能导致嘌呤水平升高的食物,比如果糖。虽然高尿酸血症并不意味着一定会痛风,但高尿酸血症还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其他疾病,因此还是管住自己的嘴为好。

痛风发作的时候主要还是止痛,可以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激素或秋水仙碱,无效时还可以尝试生物制剂。

已经忌口了,痛风还发作,主要是因为痛风治疗不规范。痛风治疗最关键问题,就是控制血尿酸达标,即达到目标值。有痛风石者,血尿酸要控制在300μmol/L以下,无痛风石者,血尿酸要控制在350μmol/L以下。只有血尿酸平稳控制在目标值以下,才能防止痛风反复发作,而且可以使痛风石溶解。如果血尿酸不达标,即使严格忌口,也不能阻止痛风反复发作。降低尿酸的药物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抑制尿酸生成药物;另一类则是促进尿酸排泄药物。降尿酸药物需要长期服用,除非通过综合多种方法,停药后血尿酸仍能保持达标值,才可以停用降尿酸药物。

目前只有不到一半的痛风患者接受了降尿酸治疗。即使接受了降尿酸治疗,患者对于药物的依从性也十分堪忧。我国患者对于降尿酸药物的依从性更差,只有22%的患者服用降尿酸药物。对于患者而言,不能坚持降尿酸治疗,主要是对于痛风的危害认识不足,另外也有一些患者恐惧降尿酸药物的副作用;从医生的角度来看,可能需要加强对于痛风管理指南的学习,为患者及早开出适当的降尿酸处方。

控制肥胖可降低发病率

肥胖和合并症是痛风的重要危险因素并且使其发病率上升。痛风最主要的表现自然是痛,但痛风不仅仅是脚痛而已,痛风还与其他疾病密切相关,包括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胰岛素抵抗、动脉粥样硬化等,并且患有这些疾病的患者痛风发病率也明显增加,二者相辅相成、密切相关。

因此,在痛风预防上要“管住嘴,迈开腿”,在治疗上,要与医生密切配合,将血尿酸控制在达标范围,防止痛风反复发作,避免组织及脏器损伤的发生。

孙国勋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中国科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先后于北京医科大学和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擅长诊治各种血液病及风湿性疾病,包括各种原因所致贫血、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痛风、干燥综合征、皮肌炎、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等。